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原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雏鸡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经常合并、继发和加重病毒、细菌和真菌性感染,造成较大危害。1 979年首次在日本报道了本病并分离到病原。之后,相继在许多国家有此病的报道。在我国,于1992年(李孝欣,崔现兰)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病毒,从而证实此病在我国的存在。根据近几年我国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鸡传染性贫血病在我国鸡群中的感染率在40%~60%(崔现兰,刘越龙等)。国内外的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鸡传染性贫血可能呈全世界分布,由鸡传染性贫血病诱发的鸡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对肉鸡生产危害更大。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过去分类地位不确定,一些学者据其形态大小和理化特性,将其归为细小病毒属。最近将其归类于圆环病毒科。该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DNA病毒,呈六角形,直径为25~26.5纳米。该病毒耐热、耐酸,对氯仿和乙醚稳定,76℃1小时处理后的病毒对雏鸡仍有致病性。对酚敏感,能抵抗季胺类化合物及两性肥皂。福尔马林和含氯制剂可用于消毒。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在1日龄雏鸡、细胞培养或鸡胚上增殖,不能在常用的哺乳动物的细胞系中生长,只能在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和淋巴白血病病毒转化的某些淋巴瘤细胞上生长。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病毒分离毒株之间无抗原性差异,但在致病力上可能存在差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