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阳光 发表于 2008-6-24 10:04:09

兽医临床针刺补泻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兽医针刺补泻的理论依据、基本含义、针刺补泻手法、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及与针刺补泻手法有关的问题,同时,指出了兽医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兽医;针刺补泻;作用机理
兽医工作者,用各种类型的针具,通过刺入畜体一定的穴位或患部,施加一定的手法以达到治病为目的的针刺方法,称为针法。家畜患病是因阴阳失调,邪盛正衰所致。故在针刺治疗时,应采取补泻手法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疾病皆有虚实,治疗当分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补法和泻法是针炙治病的两大纲领。补泻适中,应用得法,效如桴鼓。反之,实证用补,虚证用泻,不但疾病得不到治疗,往往给患畜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兽医工作者在用针刺治疗家畜疾病时,正确掌握和运用针刺补泻于法,其临床意义极为重要。
一、针刺补泻的含义
针刺补泻是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要明白何谓针刺补泻,就必须弄清何谓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就是说,疾病证侯的虚实是以邪正消长为标志的。因此,凡是能够增强畜体正气,促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即谓之补法。如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家畜,针刺山根、苏气、六脉、八字、千金等穴,—能治病,二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这就是补法的作用。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如急性胃肠炎之患畜,针刺交巢、脾俞、百会、玉堂、尾尖等穴,施用—定手法,达到祛
邪扶正,这就是泻法的作用。
二、与针刺补泻有关的问题
目前,一般认为,针刺补泻效果,是通过针刺刺激腧穴,借以激发经络之气来调节脏腑功能,从而促进阴阳平衡而实现的。
(—)、机体状态与针刺补泻的关系
针刺补泻,与患畜的机体状态,机体反应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针刺不过是一种外界因素,通过针刺对机体的刺激,促使机体状态向好的方面转化。当畜体内在机能减弱时,针刺可促使其向恢复和增强方面转化;当机体功能亢进时,通过针刺刺激可使趋向平衡。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起调节作用,即补泻效果。例如,当机体处于虚脱的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而当机体处于炎、热、闭的情况下,针刺可以起到泻热启闭的作用。由此可见,机体的状态是产生补泻效果的—个重要因素。当然,针刺对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与机体正气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机体正气盛时,经气易于激发,针刺的这种调节作用就显著,疗效就好,相反疗效就差。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与针刺补泻的关系
针刺的补泻,离不开腧穴的主治作用。腧穴的主治作用具有“特异性”和“双向性”。腧穴本身就具有补和泻的作用,这就是腧穴主治的“特异性”。如命门、肾门、气海等穴,具有强壮的作用即“补”;而尾尖、耳尖、四蹄刺血具有祛邪泄热的作用即“泻”。腧穴本身,既可用于补,又可用于泻,这就是腧穴主治的“双向性”。即同一腧穴在不同的机体状态下针刺,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双向性调节作用。例如,当家畜胃肠弛缓时针刺脾俞穴可使胃肠蠕动加快(补),反之,当胃肠痉挛时针刺脾俞穴可使胃肠蠕动减慢(泻)等。
(三)、针刺手法与补泻的关系
针刺手法,是产生针刺作用的重要手段,是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针刺手法不同,所产生的针刺效果亦不同。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基本手法是:
1、徐疾补泻手法:“徐”是指动作慢,“疾”是指动作快,就是指进针、出针的动作快慢来取得补泻效果的。补法,进针时以慢动作把针推进到预期的深度,使以得气,得气后即出针。出针时以快动作把针提到皮下浅层,稍停片刻后才出针,以防出血。这种手法目的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属于从阳引阴,所以为补法。泻法,进针时以快动作把针刺到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待邪气散尽才出针。出针时慢慢的将针退出。这种手法的目的是使邪气随针由深而浅,由里达表,慢慢散泻掉,属于从阴引阳,所以是泻法。
2、提插补泻手法:《内经》云:“提针为泻,按针为补。”“提”是抽,“按”是插,这是一种完全依靠针芒在肌肉上下运动的轻重决定补泻的一种方法。补法的操作是紧按慢提,即指下用力,插针时要重,提针时要轻。泻法的操作是紧提慢按,即指用力.插针时轻,提针时重。
3、捻转补泻手法:是指进针后根据针体左右旋转方向来决定补泻的。《内经》云:“左为阳,右为阴,阳为补,阴为泻。”左捻有深入的趋向,所以是补法。右捻有后退的趋向,所以是泻法。补的操作方法是:右手的拇食两指挟持针柄,进针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泻的操作方法是: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进针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右转。
4、呼吸补泻法:是以患畜的呼吸作为进针与出针的信侯,吸气时进针,气入针入,针与气相迎以损其余气;呼气时出针,气出针出,使邪气随针散逸,所以是泻法。反之,呼气时进针,气出针入,随而济之;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令真气内存,不得外逸,所以是补法。
5、平补平泻手法:所谓平补平泻,是一种较轻量的补泻手法,其目的在于使阴阳重新趋于调和。操作方法简单,即将针刺入穴内,然后来回均匀的捻转,使患畜得气后即可拔针。
以上几种针刺补泻手法,是兽医临床最常用的,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
三、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
各种补泻方法的操作,都必须在针下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针刺不能“得气或“得气”不够理想,往往会影响针刺补泻的效果。那么,何谓针刺得气呢?得气就是进针后,针刺部位产生了同人一样的酸、麻、胀、重的感觉。作为家畜,如何知道是否得气,那就要看针刺效果了。家畜若针刺得气,同样表现出提肢、拱腰、摆尾、肌肉收缩和皮肤震颤等临床表现。若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较慢,疗效就差,不得气者,可能无效。因此,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如果得气较慢,甚至不得气,就要分析轻气不至的原因。是取穴不准,针刺角度有偏差或深度不够,此时应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或深度。若因患畜病程较长,正气虚弱致轻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者,可采取行针催气和留针候气的方法,促使针下得气。若经过上述方法仍不得“气”者,是患畜脏腑机能衰退的表现,这在针刺治疗过程值得注意。
以上是作者长期用针刺补泻方法,治疗患畜疾病的些许体会,以飱读者。
源自:中南六省区第十七次中西兽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じ☆ve眞嬡‰ 发表于 2008-6-29 14:48:42

搬个凳子好好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兽医临床针刺补泻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