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的防治
鸭病的防治(1)——鸭瘟鸭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鸭、鹅及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然条件下主要引起鸭、鹅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病原】
本病病原为疱疹病毒科鸭瘟病毒。
【症状】
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顿,两翅下垂,两腿麻痹,行走困难。流浆液性鼻液,流泪、眼睑肿胀外翻,后期有脓性分泌物。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粘膜肿胀外翻,可见其上有黄绿色假膜,不易剥离。
【病变】
特征性病变可见肝脏表面有不规则灰黄色出血性坏死灶,呈针头大小至粟粒状。食道粘膜溃疡坏死,表面覆盖有黄、白色不规则假膜,似糠麸样。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坏死。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其周围结缔组织有透明黄色胶样液体渗透,具有诊断意义。部分病例肠集合淋巴小结呈出血性坏死。产蛋母禽可见卵巢炎及腹膜炎。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及ELISA、间接血凝试验等可确诊本病。注意本病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相区别。
【防治】
目前国内有鸭瘟弱毒疫苗,可供免疫预防,有较好的效果。平时的综合防治措施也可有效减少本病的传播及流行。
一旦发病即应立即隔离消毒,全群注射抗鸭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配合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有很好疗效。有试验证明,病鸭群紧急接种弱毒疫苗,效果不很理想。
鸭病的防治(2)——鸭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以发病快、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出现角弓反张和肝肿大出血为特征。【病原】
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有三个血清型,I 型最普遍、常见,主要引起4 周龄内的雏鸭发病,死亡率25%~60%。三个血清型之间无抗原相关性。
【症状】
突然发病,采食不降,精神不佳,垂翅,有时出现腹泻,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仰脖,头向背部弯曲,两腿阵发性后蹬,很快死世,有些无明显症状,两腿一蹬即死亡。
【病变】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胆囊肿胀并充满呈褐色或淡茶色的胆汁。常见肾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斑驳状。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可用荧光抗体法直接检查肝脏冰冻切片或细胞培养物,也可用鸭胚或组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防治】
严格进行圈舍的清洁卫生,消毒,发现病鸭立即隔离、消毒。饲喂全价日粮以提高雏鸭的抵抗力。目前,采用种鸭免疫疫苗以使雏鸭获得被动保护,也可在1日龄免疫弱毒疫苗,或在1~3 日龄注射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鸭群一旦发病,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可很快控制死亡。
鸭病的防治(3)——番鸭细小病毒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番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番鸭,又叫番鸭的“三周病”。其特征是发病急、死亡率高,肠道粘膜坏死、脱落、出血及呼吸困难。【病原】
本病病原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中的番鸭细小病毒,可在番鸭胚、鸭胚和鹅胚的胚尿囊腔中繁殖,不感染鸡胚,对鸡、鸭等动物红细胞无凝集作用。发病率20%~70%,病死率20 %~40%。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16天,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这与发病日龄相关。最急性型多无先驱症状即倒地,两脚乱划,头颈扭曲而死,多见于6日龄内雏番鸭。1~3周龄病鸭多为急性型,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翅下垂,脚软无力,腹泻,张口呼吸,病程2~4天,死前倒地抽搐,衰竭而死。亚急性型较少,多由急性转化而来,精神萎顿,排白色稀粪,生长发育缓慢。
【病变】
其特征性病变为胰脏充血或局灶性出血,表面有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肠粘膜散在小出血点,呈卡他性肠炎。肝肿大,肾充血,表面有灰白色条纹。有时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以及不同程度的腹水。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可用微量碘凝集试验快速检测血清的番鸭细小病毒抗体,或用胶乳凝集试验直接检查肝、胰脏组织中的病毒抗原。也可采集病料接种番鸭胚分离病毒。主要应与番鸭小鹅瘟病毒感染相区别。番鸭细小病毒病仅见于番鸭,病变以胰脏表面有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小点为特征,呼吸困难。而小鹅瘟除感染番鸭外,还可感染小鹅并引起大量死亡,病变以小肠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和形成栓子为特征。还可用血清学试验鉴别诊断。
【防治】
加强饲养环境、用具的清洁消毒。可用弱毒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种番鸭,使雏番鸭获得被动免疫保护,也可在3~5日龄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预防,效果较好。
病番鸭可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无抗血清时,可对症治疗,如补充电解多维,喂给抗菌素,可降低死亡率。
鸭病的防治(4)——小鸭传染性浆膜炎
小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小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的小鸭,感染率可达90% 以上,死亡率为10%~20%,有时高达80%。【病原】
本病病原是鸭疫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有荚膜、无鞭毛的小杆菌。有多个血清型,但常见的为1 型和2 型。
【症状】
初期主要表现为眼、鼻流出浆液性或粘液状鼻液,使眼眶周围绒毛粘连在一起。轻度咳嗽,打喷嚏,随后出现腹泻,拉黄绿色或黄白色稀便,运动失调,头颈颤栗,倦怠、昏睡,腿软,行走困难。后期常发生瘫痪,并常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摆头、角弓反张,常见抽搐死亡。
【病变】
心包和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心包粘连。气囊壁增厚,为纤维素性气囊炎。腹腔积液,脾脏肿大,表面可能有灰白色坏死斑(少见)。慢性病例可见坏死性皮炎及关节炎。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细菌分离鉴定及萤光抗体检查可确诊本病。注意本病与大肠杆菌病、曲霉菌病等相区别。
【防治】
目前国内有灭活菌苗用于免疫预防,有一定效果。而药物预防及强化卫生消毒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是控制幼鸭发病与死亡的重要措施。
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在本病疫区,最好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一般可选用氯霉素和红霉素联合用药。
鸭病的防治(5)——臭鼻克雷伯氏菌感染
臭鼻克雷伯氏菌感染是由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鸭的传染病,各种年龄均易感,自然情况下也可从野鸟体内分离到本病病原。【病原】
本病病原为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臭鼻克雷伯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症状】
各种年龄的鸭均可呈现眼炎症状,羞明流泪,结膜潮红肿胀,有浆、粘液至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出现全眼球炎,导致一侧或双目失明。雏鸭腹泻少食,常发育不良,衰竭而死。部分雏鸭有脐带炎和呼吸困难症状。母鸭产蛋率下降,受精卵、孵化率降低。
【病变】
除上述眼炎病变外,雏鸭腹部硬肿,脐孔变大,部分病例肺部有米粒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灶。成年母鸭有卵巢炎和纤维素性腹膜炎病变。
【诊断】
症状、病史及病变仅能提供疑似本病线索。病原分离鉴定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应注意本病与大肠杆菌性眼炎、卵巢炎相区别。
【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法,加强卫生消毒,防止野鸟进入禽舍,可阻止本病传播。
选用氯霉素、土霉素等对本病治疗有效。 学习学习! 谢谢了,辛苦了, 谢谢 我是兽药厂的,有需要技术咨询的加我,QQ191811318
回 4楼(wentao) 的帖子
请问浆膜炎有什么药物可治疗吗?我的鸭(1000只)现在就是得了浆膜炎请多多指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