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人工孵化方法
鸡的孵化需要哪些条件? 答:鸡胚母体外的发育主要依靠外界条件,即温度、湿度、通风、转蛋等。(一)温度: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保证胚胎正常发育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才能获得高孵化率和优质雏鸡。
1、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和孵化最适温度:鸡胚发育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温度在35-40.5℃的范围内都有一些种蛋能出雏。但若使用电孵化器孵化,上述温度不是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环境温度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如24-26℃),立体孵化器最适孵化温度是37.8℃,出雏期间为37-37.5℃。
2、高、低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1)高温下胚胎发育迅速,孵化期缩短,胚胎死亡率增加,雏鸡质量下降。死亡率的高低随胚龄的大小、温度增加的幅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异。孵化温度超过42℃,胚胎2-3小时死亡。孵化5天的胚蛋,孵化温度达到47℃时,2小时内全部死亡。孵化16天的胚蛋,在40.6℃温度下经过24小时,孵化率稍有下降;在43℃经9小时,孵化率严重下降;在46.1℃经3小时或48.9℃经1小时则所有胚胎全部死亡。
(2)低温下胚胎发育迟缓,孵化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孵化温度为35.6℃时,胚胎大多数死于壳内。
较小偏离最适温度的高低限,对孵化10天后的胚胎发育的抑制作用要小些,因为此时胚蛋自温可起适当调节作用。
3、变温与恒温孵化制度:目前我国关于鸡孵化给温有两种主张:变温孵化和恒温孵化。这两种孵化给温制度都可获得很高的孵化率。 (1)变温孵化法:主张根据不同的孵化器、不同的环境温度(主要是环境温度)和鸡的不同胚龄给予不同的孵化温度,其施温方案如下表:表:变温孵化施温方案(℃) 从上表中看出,鸡的整个孵化期分四个阶段逐渐降温。变温孵化法操作要点:入孵第一批时,先参照表中的施温方案定温,然后根据看胎施温技术调整孵化温度(约每隔3天抽检20枚胚蛋,检查胚胎发育情况,调整孵化温度)。经过1-2批试孵,确定适合本机型的孵化温度。 (2)恒温孵化法:将鸡的21天孵化期的孵化温度分为:1-19天,37.8℃;19-21天,37-37.5℃(或根据孵化器制造厂推荐的孵化温度)。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阶段均采用恒温孵化,必须将孵化室温度保持在22-26℃。低于此温度,应当用暖气、热风或火炉等供热;如果无条件提高室温,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高于此温度则开窗或机械排风或送入冷风降温,如果降温效果不理想,要考虑适当降低孵化温度(降0.2-0.6℃)。祥见下表:表:鸡的孵化条件 注:1、恒温孵化要求室温以22-26℃为宜,若有困难,可按上表定温。 2、孵化早期,进出气孔全关闭的目的是让孵化器内温度尽快升至最适孵化温度。
(二)相对湿度 1、胚胎发育的相对湿度范围和孵化的最适湿度:一定要防止同时高温高湿。适当的湿度使孵化初期受热良好,孵化后期有益于胚胎散热。适当的湿度也有利于破壳出雏。出雏时湿度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使蛋壳中的碳酸钙转变成碳酸氢钙,壳变脆。所以,在雏鸡啄壳以前提高湿度是很重要的。鸡胚胎发育对环境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比温度要宽些,一般为40-70%。立体孵化器最适湿度是:入孵器50-60%,出雏器65-75%。孵化室、出雏室相对湿度为75%。2、高湿、低湿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湿度过低使蛋内的水分蒸发过多,容易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并引起雏禽脱水。湿度过高会影响蛋内的水分正常蒸发,雏禽腹大,脐部愈合不良。湿度过高过低都会胚胎发育中的正常代谢,均对孵化率和雏禽的健康有不利影响。3、不加水孵化:试验证明:孵化器孵蛋只要温度符合鸡胚发育的自然规律,孵化器内加不加水都能获得正常的孵化效果。不加水孵化,要采取稍微降低孵化温度,防止"自温超温",提早加大通风量等技术措施。不加水孵化既可节省能源,省去加湿设备,又可延长孵化器的使用年限。(三)通风换气:1、通风与胚胎的气体交换: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除最初几天外,都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且随着胚龄增加而加强,尤其是孵化19天以后,胚胎开始用肺呼吸,其耗氧量更多。因此必须加强通风。2、孵化器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孵化率的影响:氧气含量为21%时,孵化率最高,每减少1%,孵化率下降5%。氧气含量过高孵化率也会降低,在30-50%范围内,每增加1%,孵化率下降1%左右。不过大气的含氧量一般为21%。孵化过程中,胚胎耗氧,排出二氧化碳,不会产生氧气过剩的问题,而是容易产生氧气不足。新鲜空气含氧气21%、二氧化碳0.03-0.04%,着对于孵化是合适的。一般要求氧气含量不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0.4-0.5%,不能超过1%。二氧化碳超过0.5%时孵化率会下降,超过1.5-2.0%时孵化率大幅度下降。只要孵化器通风系统设计合理,运转操作正常,孵化室空气新鲜,一般二氧化碳不会过高,应注意不要通风过度。 3、通风与温、湿度的关系:通风换气、温度、湿度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风良好,温度低,湿度就小;通风不良,空气不流畅,湿度就大;通风过度,则温度和湿度都难以保证。 4、通风换气与胚胎散...
孵化条件对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影响
种蛋的孵化是养鸡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要想获得理想的孵化率和品质优良的雏鸡,除培育健康高产的种鸡群、提高种蛋的品质和加强种蛋的消毒外,孵化条件是一个关键措施。本文主要从温度、湿度、通风、翻蛋、凉蛋等方面讨论孵化条件对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影响,探讨提高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途径1.温度 1.1温度的作用 温度是孵化中最重要的条件,对孵化率和健雏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没有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不能发育或发育不正常,就得不到好的孵化效果。 1.2温度的要求 孵化初期,胚胎物质代谢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自温调节能力,故需较高的温度;孵化中期,胚胎物质代谢日益加强,体温调节能力也逐渐加强,此时温度要保持平稳;孵化后期至出壳前,胚胎已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加上本身新陈代谢旺盛,产生大量的体热,此时温度还应稍低,以利散热。因此,孵化期应遵循前高、中平、后低的原则。1.3温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1.3.1影响出壳时间和孵化率 孵化温度高则胚胎发育快,雏鸡提高出壳;温度低则胚胎生长发育迟缓,出壳时间晚而拖延。据试验,37.8℃孵化21天出雏,孵化率最高;38.5℃仅要20天就出雏;39.5℃只需19天,且雏鸡体重轻,孵化率低;35.5℃要延迟到24天出壳,且大多数胚胎死于壳内。 1.3.2影响雏鸡质量 孵化过程中,温度过高、过低或时高时低都会使弱雏增加,健雏率降低。如孵化温度高会造成雏鸡个体细小,绒毛太短或成小卷团,眼、喙异常,卵黄囊和肠留在腹腔外不能及时进入体内等;温度过低雏鸡不活泼,绒毛粗糙、干燥,腹部肿大柔软,脐环闭合不良,跗关节红肿,站立不稳等;温度时高时低也常会出现脐环闭合不良,眼睛闭合,眼部绒毛粘连,脱水,弯趾或八字脚等。1.4温度的控制 应根据胚胎的需温特点、入孵方式和孵化方法正确供温。如分批入孵时采用恒温孵化法,孵化机的温度控制为37.8℃,出雏机的温度为37.0℃~37.5℃;整批入孵时采用变温孵化法,1-7天孵化温度38℃,8-12天为37.8℃,13-18天为37.6℃,19-21天为37.0℃,孵化室室温最好控制在22℃~26℃。这样,方可取得较好的孵化效果。2.湿度2.1湿度的作用 湿度具有导热作用,在孵化初期可使胚胎受热均匀,孵化后期有利于胚胎生理热的散发;湿度不当会影响蛋内水分蒸发和胚胎的物质代谢;湿度还有利于雏鸡出壳,出壳时,在足够的湿度和空气中CO2的作用下,使蛋壳的CaCO3变为Ca(HCO3)2,蛋壳变脆,便于雏鸡出壳。 2.2温度的要求 孵化室和出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孵化机内保持50%~60%,出雏机保持65%~75%。2.3湿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胚胎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不及温度敏感,一般不会造成孵化率大幅下降。但湿度控制不当会影响雏鸡的质量,如湿度过大,会延长出壳时间,雏鸡体软,腹大,绒毛粘连蛋黄液;湿度过小,提前出壳,雏鸡干瘪瘦小,绒毛干燥,发焦,有时粘壳。2.4湿度的调整 湿度过大,适当减少水盘数量,或加强通风,使水气散发;湿度低,则适当增加水盘数量,冷天加温水,夏天加冷水,也可洒湿地面,增加水分蒸发,以提高室内湿度。3.通风 3.1通风的目的 供给胚胎生长发育所需的O2,排出CO2;使孵化器内温度均匀;促进胚胎散热,防止自温超温。3.2通风的要求 保持新鲜的空气,O2含量不低于20%,CO2浓度不超过0.5%,但不能因通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 3.3通风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孵化机内CO2浓度达1%时,胚胎发育迟缓,死亡率增加,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等现象。据资料介绍,机内CO2含量超过1%,每增加1%,孵化率下降15%,当CO2浓度达到10%,胚胎将全部死亡。通风过度则会影响到温度和湿度,雏鸡出现眼睛闭合,眼部绒毛粘连,脱水,粪便呈绿色等。 3.4通风的调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胚胎在孵化过程中的发育特点进行。一般在孵化初期通风量可以小些,孵化中后期,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大,代谢加强,通风量应逐渐增强,尤其在即将破壳出雏的情况下,更应注意通风,避免孵化后期胚胎闷死在壳内。每个孵化机都有通风孔,通过开启通风孔来调节通风,一般第一周开启1/4~1/3,第二周开启1/3~1/2,第三周开启3/4~4/4 4.翻蛋 4.1翻蛋的目的 避免胚胎与壳膜粘连,使胚胎各部位受热均匀;供应新鲜空气;有助于胚胎运动,保持胎位正常。4.2翻蛋的要求每隔1-2小时翻蛋1次,孵化满18天停止翻蛋 4.3翻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长期不翻蛋或翻蛋不正常,会降低孵化率,胚胎粘在壳膜上,粘着的部分出现畸形,如肢的缺少或畸形。据报道,整个孵化期不翻蛋,孵化率为29%;前7天翻蛋其后不翻,孵化率为79%;前14天翻蛋其后不翻,孵化率为95%。 4.4翻蛋方法 翻蛋的角度要有90度,以水平位前俯后仰或左右各45度为宜,并要防止震动。5.凉蛋 5.1凉蛋的目的 驱散孵化机中的余热,让胚胎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同时给胚胎冷刺激,促进胚胎发育。5.2凉蛋的要求 在较冷的天气,孵化机供温稳定,通风良好,机内不超温,可以不凉蛋。在高温季节孵化,整箱入孵上蛋量较大,通风不良时需进行凉蛋,尤其是孵化后期胚胎物质代谢加强,自温超温时应加强凉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20分钟。5.3凉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凉蛋对孵化率影响不大。但在高温季节,整箱入孵时,孵化机内温度超温不进行凉蛋,则会引起死胚和弱雏增加,孵化率下降。5.4凉蛋的方法 将孵化机的气孔或门窗打开,关闭电源,让胚蛋温度下降。凉蛋时用眼皮测温,以蛋贴眼皮,感觉微凉(32℃~35℃)即可,然后再徐徐给温,逐渐达到孵化所需要的温度。
孵化温度的微调技术 就某种禽蛋来说,其恒温或变温孵化的最佳用温方案只有一种,机型不同,门表温度及设定温度也就有所差异,但如果某种蛋在不同机型的孵化机的孵化效果均佳,则说明两机内的小气候环境温度即孵化温度是一致的,因此,在刚用新孵化机时,可根据原用孵化机孵化某种蛋的最佳小气候环境温度?孵化温度?来确定新机的用温。作者通过多次测试罗曼褐壳蛋鸡父母代蛋最佳孵化批次的孵化温度后认为,下列的方案较好:分批入孵恒温孵化:1~18天,37.8℃;19~21天,37.2℃。整批入孵变温孵化见表1。 注意:表中所列的温度是指用若干体温表放在机内靠近胚蛋位置?探头不要触及到任何物体,而是游离于蛋间空隙中?所测得的平均温度,这种温度可认为是蛋所处的小气候环境温度即孵化温度。掌握了机内的孵化温度,就可以通过调整设定温度使孵化温度达到表1的基本要求。当第一次用某种孵化机而无生产厂家用温方案可供参考时,或当孵化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不妨按上述方法试试。当然,任何一种方案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一些孵化效果较好的批次,应认真总结,并结合如下几种方法细致地调整,即可摸索出最佳方案。 一、依孵化季节、禽蛋类型来调温 1.孵化季节 目前国内的孵化室一般不能随意调节室温,冬、夏季节的室温变化必然会影响机内的温度。一般来说,冬季及早春寒冷季节,室温较低,孵化温度应提高0.2~0.3℃,而夏季室温较高,则应降0.2~0.3℃。如有条件,可按表2来调整环境条件。 夏季孵化时,在孵化接近3/5孵化期之前进行较大幅度的降温?参见表1?是防止夏季孵化中后期超温的关键,这是因为家禽孵化到3/5期时,胚胎将从主要依靠胚外血流循环而转变为主要依靠“吞饮”蛋白液来获取营养,蛋白液pH值也由原来的8~9迅速降至6左右,禽胚代谢在此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代谢热量骤升,此时较大幅度地降温可防止胚胎今后因可能的超温而受到不良影响。 2.禽蛋类型一般认为,禽蛋越大,其单位蛋重表面积就越小,不利于受热和散热,因而前期温度应稍高,中后期降温幅度应稍大。如孵化水禽蛋前期温度应比鸡蛋高0.6~0.9℃,中后期则应低0.9~1.1℃。鹌鹑蛋的含脂及含糖率比鸡蛋、鸭蛋高,中后期孵化温度亦应低些。就同一种禽蛋而言,一般要求蛋用型孵温比兼用型的低0.1℃,而兼用型又比肉用型低0.2℃左右。白壳蛋比褐壳蛋的蛋壳要薄些,故导热较快,耐热性较差,同时散热也快,保温性差,故白壳蛋施温既不能太高,晾蛋时间也不能太长。二、“看胎施温” “看胎施温”就是按照禽胚发育的自然规律,画出逐日胚龄的标准“蛋相”,然后根据胚胎各胚龄“蛋相”与标准“蛋相”的差距,来调整孵化温度,通过几批次的“看胎施温”,可制定出适合本机型、本品种、一定室温下的最佳施温方案。1.照蛋标准的掌握 在“看胎施温之前,首先必须了解胚胎的标准“蛋相”。所谓标准“蛋相”是指正常孵化条件下禽胚在不同孵化日龄用照蛋器所照出的“长相”;其次,每枚蛋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反映在胚胎发育上就有快慢差异,这在老龄鸡所产的蛋表现尤为明显。产蛋高峰期胚蛋质量较好,差异就小。可见,即使孵化条件得当,胚蛋发育特征也并不一定都与发育标准完全一样,一般按70%胚蛋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如70%胚胎已符合标准“蛋相”,少数发育稍快或稍慢,则认为定温是适当的;如达发育标准的不足70%,死胚蛋却很少,说明用温偏低,如达发育标准的超过70%,且死胚率较高,说明温度较高;如果达发育标准的不足70%,血管严重充血,死胚率甚高,表明温度过高。2.胚蛋三个典型“蛋相”的掌握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每天“蛋相”均不相同,有些相邻日龄的“蛋相”差异很小,初学者一般较难掌握,实际运用时只要抓住三个典型的“蛋相”,并根据这些“蛋相”分三个阶段调温,就能达到“看胎施温”的基本要求。1?“起眼”期鸡蛋孵化到第5天、鸭蛋在6~6.5天、鹅蛋在7~7.5天进行头照看胚。看胚前,先随机取蛋30枚,平放5分钟,让胚胎上浮,照蛋时方可看清。发育正常的胚胎可看到明显的黑色眼点,若70%有明显黑色的眼点,表示用温适当,稍微降温0.2℃左右或维持温度到10~11天后再降。若看到似4天“蛋相”——“小蜘蛛”,应提高孵温0.2~0.5℃。2?“合拢”期鸡蛋孵化到第10~11天、鸭蛋13~14天、鹅蛋15~16天二照看胎。此期发育正常者,两侧尿囊血管在小头伸展并“合拢”。若10天末有70%“合拢”。少数稍快或稍慢,说明用温正常;若10天末有90%以上的蛋“合拢”,说明用温偏高;若11天末仍有30%以上蛋未“合拢”,一般来说是用温偏低造成的?参见“看胎施温”须知的第一条?,可维持温度不变或稍升0.2℃左右。 3?“封门”期在鸡蛋孵化至17天,鸭蛋20.5~21天,鹅蛋23.5~24天看胎。以小头对准光源,再也看不到发亮的部分,称为“封门”,小头“红屁股”面积小于0.5厘米2的也可认为“封门”,若17天末有70%以上蛋能“封门”,孵温可降0.2~0.5℃,反之则维持温度不变;若气室向一方倾斜?“斜口”)的有20%以上,降温幅度可更大一些。 3.“看胎施温”须知1“看胎施温” 是一定温度范围内的 “看胎施温” 温度低,发育一定慢,但温度高,发育则不一定快。刘作功等?91?用38.3、37.8及37.65℃三种不同温度孵化,结果发现,过高的孵化温度也会显著影响胚胎的“合拢”?表3?。 表3胚胎在三种温度下孵化10天零8小时后的平均“合拢”率可见,虽然“合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易于观察的特征,但通过10~11天照蛋发现胚胎发育缓慢,不一定就是用温低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高温?超出孵化温度上限?、翻蛋异常、营养不良等其他原因所致。2?四种情况下必须经常看胎检查①入孵某种蛋的头几批;②室温变化较大;③不熟悉孵化机性能;④孵化率不稳定。 3?一般宜在孵化前期加温,中后期降温孵化前期用温稍高一点,对胚胎影响不大,也使以后用温主动一些;变温孵化时,中后期要逐步降温,降幅随胚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如果后期胚胎发育稍慢,可维持温度不变但不宜升温;出雏期更不能升温,待大批雏禽从机内捡出后,因机内雏禽热能生产量显著减少,可将机温升高1℃,湿度提高15%以上。这既保证了发育快的禽胚不至于“早产”,又能兼顾到发育慢的,从而减少了弱雏率,提高了整齐度。调温幅度大时,可分几次进行,每次调幅不宜超过0.2℃,使胚胎有一个适应过程。 4?停电后的补温为弥补因停电而造成的温度短时间偏低,保证按期出壳,应依据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补温措施。一般来说,10胚龄之前可比正常不停电情况下用温高0.25℃左右,10胚龄以后可不按期降温或降温幅度小一些。5?牢固树立 “恒中有变, 变中有恒” 的用温思想不管是恒温孵化还是变温孵化,绝对恒定的用温方案是没有的,恒定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也有恒定。 三、依胚胎积温值修正用温 胚胎在某一发育阶段的积温值?胚胎积温值?是该阶段的发育时间与发育温度?扣除生理“零度”?之积。各种禽胚都有其特定的总积温值,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胚胎只有完成一定的积温值,才能达到相应的发育阶段,整个孵化期只有完成规定的积温总值,才能正常出壳,总积温值计算公式为: 总积温值=?(xi-生理“零度”?yi xi:第i次发育温度;yi:第i次发育时间;生理“零度”:21℃?70??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依胚胎积温值修正用温。
某孵化厂某批次用37.6℃孵化4天,照蛋后发现用温偏低,而改用38℃后在11胚龄按时“合拢”,则孵化头11天的基本用温X可从下式算得: ?X-21℃?×11=?37.6℃-21℃?×4+?38℃-21℃?×7 , X==37.86℃ 。下批次可将37.86℃作为该机型在同一室温下孵化前11天的基本用温方案。 有关胚胎积温值应用的其他内容详见《实用禽蛋孵化新法》一书。 四、依出雏情况调温1.出雏高峰时间 出雏高峰时间与禽种、品种、蛋的大小、贮存时间及孵化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在正常条件下,每种禽蛋都有其特定的出雏高峰时间,罗曼褐壳蛋父母代蛋出雏高峰时间?70%出雏?在20天零10小时左右。比如说,某月1日中午12:00开始入孵,经8小时达到孵化温度,假如8小时折算的孵化时间为4小时,则应从1日下午4:00起开始算孵化时间,到21日下午4:00满20天,22日凌晨2:00应进入出雏高峰期。如突然某批次出雏高峰期提前或推迟,一般都伴有孵化率下降,很可能用温偏高或偏低,在下次入孵时就要考虑适当地降温或升温。 2.出壳鸡检查 观察雏鸡活力及结实程度,体重大小,蛋黄吸收情况,绒毛色泽、长短及整洁度,喙、脚、跗部的表现。1?绒毛“胶毛”。一般为温度过高或过低、蛋贮存期过长或翻蛋异常。 2?雏鸡出壳拖延、软弱无力、腹大、脐收不全、“胶毛”。用温偏低或湿度过大。 3?雏鸡干瘦、有的肠管充血并拖在外面,蛋黄吸收不良。一般是整个孵化期用温偏高。 4?雏鸡出现无头颅、瞎眼、弯趾、鹦鹉喙、关节肿大等畸形症状。与遗传、早期高温孵化或营养缺乏有关。 5?腿脚皱缩、腿部静脉血管突出或口内组织色深且异常干燥。出雏机湿度太低以及雏鸡在出雏机内所停留时间过长而引起的脱水症状。 6?跗部色红。出壳困难的表现。 7?雏鸡喘息。温度过高、缺氧或传染病。 胚胎发育的过程 鸡胚发育有两个特点, 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来自蛋,而不是母体。整个胚胎发育分二个阶段: a、蛋形成过程:在母体内发育1d;b、孵化过程:在母体发育21d,胚胎母体的发育过程相当复杂,其主要特征如下: 第1d :在孵网上行的最初24h,即出现若干胚胎发育过程:16h体节形成;有了胚胎的初步特征,体节是脊髓两侧形成的众多的块状结构,以后产生骨骼和肌肉;18h消化道开始形成;19h脑纹开始形;20h脊柱开始形成;21h脑及神经系统开始形成;22h头开始形成;23h血岛出现;24h眼开始形成;第2d:25h心脏和血管开始形成;30h第二、三、四脑包囊可见,心脏开始跳动;35h耳穴开始形成,卵黄囊、羊膜、绒毛膜开始形成,胚胎头部开始从胚盘分离出来,血岛合并形成血管,照蛋时可见卵黄囊血管区形似樱桃,俗称“樱桃珠”。 第3d:60h鼻开始发育;62h腿开始发育;64h翅开始形成,羊膜全部包围胚胎,尿囊开始长出,胚胎的位置与蛋的长轴垂直,眼的色素开始沉着,循环系统迅速增长,照蛋时可见胚和延伸的卵黄囊血管形似蚊子,俗称“蚊虫珠”。 第4d:舌开始形成,机体的器官都已出现,卵黄囊血管包围蛋黄达1/3,肉眼可明显看到尿囊,羊膜腔形成,胚胎和蛋黄分离,由于中脑迅速增长,胚胎头部明显增大,胚体更为弯曲,胚胎与卵黄囊血管形似蜘蛛,俗称“小蜘蛛”。 第5d:生殖器官开始分化,出现了两性的区别,心脏完全形成,面部和鼻部也开始有了雏形,趾开始形成,眼的黑色素大量沉积,照蛋时可明显看到黑色的眼点,俗称“单珠”或“黑眼”。第6d:尿囊到达蛋壳膜内表面,卵黄囊分布在蛋黄表面的1/2以上,由于羊膜壁上平滑肌的收缩,胚胎有规律的运动,蛋黄由于蛋白水分的渗入而达到最大的重量,由原来的约占蛋重的30%增至65%,喙开始形成,躯干部增长,翅和脚已可区分,照蛋时可见头部和增大的躯干部两个小圆点,俗称“双珠”。 第7d:尿囊液急剧增加,上喙前端出现小白点形的破壳器-卵齿,口腔、鼻孔,肌胃形成,颈伸成,翼和喙明显,胚胎出现鸟类特征,肉眼可分辨机体的各个器官,胚胎自身有体温,照蛋时胚胎的羊水中不容易看清。 第8d:羽毛开始形成,上下喙可以明显分出,右侧卵巢开始退化,四肢完全形成,腹腔愈合,照蛋时,胚胎在羊水中浮游。 第9d:喙开始角质化,软骨开始硬化,喙伸长并变曲,鼻孔明业,眼睑已达虹膜,翼和后肢已具有鸟类特征,胚胎全身被覆羽乳头,解剖胚胎时,心、肝、胃、停产、肠和肾均已发育良好,尿囊几乎包围整个胚胎,肾上方的性腺已可明显区分出雌雄。 第10d:尿囊血管到达蛋的小头,整个背、颈、大腿部都覆盖有羽毛乳头突起,龙骨突形成,照蛋时,可见尿囊血管在蛋的小头合拢,除气室外,整个蛋布满血管,俗称“合拢”。 第11d:背部出现绒毛,腺胃明显可辨,冠出现锯齿状,尿囊液达最大量,照蛋时,血管加粗,色加深。 第12d:身躯覆盖绒毛,肾、肠开始有功能,开始用喙吞食蛋白,蛋白大部分已被吸收,从原来占蛋重的60%减少至19%左右。第13d:头部和身体大部分覆盖绒毛,胫、趾的鳞片开始形成,蛋白通过浆羊膜道迅速进入羊膜腔,眼睑达瞳孔,照蛋时,蛋小头发亮部分随胚龄增加而逐渐减少。 第14d:胚胎全身覆盖绒毛,胚胎发生转动而同蛋的长轴平长,其头部通常朝向蛋的大头。第15d:翅已完全形成,眼脸闭合,此时,体内外的器官大体上都已形成。 第16d:冠和肉鬓明显,绝大部分蛋白已进入羊膜腔。第17d:肺血管形成,但尚无血液循环,亦未开始肺呼吸,羊水和尿囊液也开始减少,躯干增大,脚、翅、胫变大,眼、头日益显小,两腿紧抱头部,喙朝向气室,蛋白全部进入羊膜腔,照蛋时,蛋小头看不到发亮部分,俗称“封门”。 第18d:羊水、尿囊液明显减少,头弯曲在右翼下,眼开始睁开,胚胎转身,喙朝向气室,照蛋时可见气室倾斜,俗称“斜口”。第19d:尿囊动、静脉开始萎缩,卵黄囊收缩,连同剩余卵黄一起被吸收到腹腔内,喙进气室,开始呼吸、颈、翅突入气室,头埋右翼下,两腿弯曲朝头部,呈抱头姿势,以便破壳时挣扎,雏鸡开始啄壳,可闻雏鸡叫,照蛋时,可见气室有翅膀、喙、颈部的为黑影闪动,俗称“闪毛”。第20d:尿囊完全枯萎,血液循环停止,卵黄囊已完全吸收到腹腔,胚胎占据了除气室之外的全部空间,脐部开始封闭,雏鸡开始肺呼吸,雏鸡开始大批啄壳,啄壳时以上喙尖端的破壳齿压在蛋壳内侧,在近气室外凿一圆的裂孔,然后以翅为引导沿着蛋的横径逆时针敲打至周长2/3的裂缝,此时雏鸡用头颈顶,两脚用力蹬挣,破壳而出,雏鸡从第一次啄破蛋壳到破壳而出约经10~20h,20.5d大量出雏。颈部的破壳肌在出壳后8d萎缩,破壳齿也自行脱落。第21d:雏鸡破壳而出,绒毛干燥蓬松。
种鸡日粮添加VE效果显著 提高雏鸡的抗病力在肉鸡生产中是很重要的,因为雏鸡的体温调节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反应能力低下,抗应激能力很差,最易受到烈性传染病的攻击。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种母鸡来提高雏鸡的抗病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在种鸡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VE,不但可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而且可增强雏鸡原发性免疫反应,保护雏鸡在这时期的免受或少受强毒的侵袭。1雏鸡抗病力低下的原因1.1雏鸡的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雏鸡刚出壳时,免疫器官还未发育完善,即使接种疫苗,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也非常低,不能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产生有效的相应的免疫应答,因此对疾病的敏感性强。所以,新孵出的雏鸡主要依靠被动获得的母源抗体进行免疫保护,直至它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完善(K.Boa-Amponsem等,2000). 1.2雏鸡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依靠卵黄囊提供新生雏鸡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不能很好的利用,而主要依靠卵黄囊的储备,对免疫增强因子如VE的利用更是如此。王建霞等(1990)报道,新生雏鸡卵黄囊和肝脏中а-生育酚含量在卵黄囊阶段和饲料阶段截然不同,卵黄囊阶段雏鸡(大约1~5日龄期间)所需的а-生育酚主要依靠卵黄囊提供,经5~7日龄的过滤,直到饲料阶段,幼龄的а-生育酚需要量才转向依靠日粮提供。王和民等(1990)对刚出壳的雏鸡卵黄囊阶段和饲喂阶段的VE的吸收和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雏鸡出壳后卵黄囊VE含量成比例减少,肝脏中的VE含量急剧上升,到7~8日龄时肝脏中VE的含量逐渐下降,此时卵黄囊中VE已经枯竭,由内源提供转向外源供给,8日龄以前日粮中的VE的利用率很低,机体对VE的需求主要依靠卵黄囊供给。所以,在这个时期,即使雏鸡日粮中含有高水平的VE也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为此,我们要增加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VE等免疫增强因子的母源储备,以提高雏鸡的原发性免疫反应。 2种鸡日粮中添加VE对其后代雏鸡的保护作用,众多研究表明,在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可增强后代雏鸡的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Jackson等(1978)证实了给母鸡补加150mg/kg的VE可提高2~7日龄雏鸡对布氏杆菌病的抵抗力。Nockels(1979)的研究表明,母鸡的饲料加入150~300mg/kg的VE,能增强小鸡对中等强度大肠杆菌感染的抵抗力,抗大肠杆菌抗体滴度增加2~3倍。种母鸡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VE能提高后代雏鸡的抗病效果可能因为,种鸡日粮中添加VE,一方面可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雏鸡体内VE的储备,从而提高雏鸡的原发性免疫反应。 2.1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可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 本世纪20年代,人们就发现鸡可将大量的IgG转移入蛋黄中,称为IgY,鸡蛋黄中IgY含量丰富,约为8~20mg//ml(殷志新,1996),且鸡蛋黄中的IgY含量可通过在种母鸡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VE得到提高。所以,可通过在种鸡日粮中添加VE可提高鸡蛋黄中IgY,进而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这一结论已被Jackson等(1978)、Nockels等(1979)得以证实。Jackson(1978)报道,VE可以通过卵黄增加IgG被动向雏鸡体内地转移,促进抗体的生成,而且VE引起的免疫反应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双峰型反应。Haq(1996)也报道,在肉种鸡日粮含VE27.5mg/kg的基础上补加300mg/kg的VE,结果发现,种鸡血清中ND抗体效价没有明显差异,但显著提高了未免疫接种雏鸡1日龄和7日龄时的母源抗体水平,这与Jackson(1978)的研究结果相符,Jackson认为这是卵巢组织对抗体选择性吸收的结果。然而,呙于明,袁建敏(1998)在日粮中添加4、14、24mg/kg的维生素E(生育酚醋酸酯)(基础日粮维生素E含量为2mg/kg),结果发现,VE未能提高1日龄雏鸡母源ND抗体水平,这可能说明,要想提高雏鸡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种母鸡维生素E供给量必需达到一定水平,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种母鸡的基因型和年龄的不同。由试验可推测,在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的原因可能有:(1)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提高了种母鸡体内抗体的生成量;(2)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促进了抗体向后代的转移(3)二者兼有。值得注意的是,Leitner等(1994)和K.Boa-Amponsem等(1997)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种母鸡在母源抗体的转移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与K.Boa-Ampinsem等(2001)的试验结果相符。K.Boa-Ampinsem等(2001)给商品肉种鸡A系和B系饲喂含10和300 IU/㎏VE的两种日粮,用绵羊红细胞接种种鸡,结果发现,对于B系,VE水平对后代雏鸡母源抗体水平没有影响,但可显著影响A系母源抗体水平,且来自VE水平高的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反而低,这可能是因为300IU/㎏的VE水平对A系来说剂量太高,反而抑制了免疫反应。另外,抗体转运能力也可能与其年龄有关(K.Boa-Ampinsem等,2001),因为种鸡的年龄影响雏鸡的免疫功能(McCokle等,1980)。2.2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可提高雏鸡VE的母源储备,从而提高雏鸡原发性免疫反应 种母鸡不但可通过受精卵转运抗体,还可通过受精卵向雏鸡转运VE,提高雏鸡原发性免疫反应,进而阻止或减少病原对后代雏鸡的侵袭。蛋鸡试验研究表明,在蛋鸡所有的组织器官中,蛋黄积累VE能力最强(任泽林等,1998)。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选用白来航种母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200、400mg/kg的VE,进行为期5周的试验,结果发现,蛋黄中VE随着饲料中的维生素E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加,且积累效率相当高。当饲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量为400mg/kg时,蛋黄中VE含量高达0.477mg/g(朱钦龙,1997)。蛋黄高效率积累VE的能力使得通过在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来提高雏鸡体内VE水平成为可能。王和民等(1990)给母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E,测定种蛋中的VE的含量。结果表明,种蛋中的VE和种鸡日粮的水平成正相关。王建霞等(1990)报道,新生雏鸡卵黄囊、肝脏和血液中а-生育酚含量与人孵蛋(与各自母代日粮)VE水平具有对应关系,各处理间(0.5、10、20、40、160 IU/㎏)呈明显的等级性差异。Hassan和Hakkarainen(1990)也有相似报道。Jackson等(1978)研究发现,在母鸡日粮中添加450mg/㎏VE,可提高雏鸡的原发性免疫力。S Balkar等也报道,在产蛋鸡日粮中添加VE150-450IU/㎏,其雏鸡接种流产布氏杆菌疫苗后,抗体的产生显著增加,这说明提高了雏鸡的原发性免疫反应。Core(1997)向孵化18d的鸡胚注射10IU的VE,提高了雏鸡初次注射绵羊红细胞7天后的抗体滴度,这说明,种蛋中高水平的VE可提高雏鸡VE的母源储备,从而提高雏鸡的原发性免疫反应。总之,种母鸡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VE可提高雏鸡的原发性免疫反应,增强雏鸡对疾病的抵抗力。 由上可知,要想通过在种母鸡日粮中添加VE达到保护雏鸡的目的,必须选择基因型合适的种母鸡,种母鸡日粮中VE的添加水平要适当,免疫程序合理,饲喂持续的时间适当等等,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孵化率和鸡雏质量的措施 孵化场是种鸡饲养效益的体现地,也是种畜场对外形象的一个窗口。孵化的任务是将受精种蛋尽可能多地变成优质雏鸡,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高的孵化率,好的雏鸡质量,要靠我们孵化工作者在孵化的各环节的管理上下功夫,在实践中通过严抓细节管理,加强孵化条件控制,取得很好的孵化效果。 1, 种蛋来源.健康种鸡是获得优质雏鸡的基础,种鸡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种蛋和雏鸡的质量。只有对种鸡群喂给营养全价的日粮,适时免疫,精心管理,才能保持种鸡健康良好的种用体况和繁殖能力,保证有高的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及孵化率 2. 种蛋的选择及保存 种蛋选择即使优良健康的种鸡所产的蛋也不都适合上孵,要进行挑选。种蛋要清洁无污染,蛋重在52g~68g之间,蛋形指数为0.72~0.75,比重在1.08左右,剔除钢皮蛋、砂皮蛋和皱纹蛋及碎蛋、裂纹蛋等,蛋壳颜色应符合本品种的要求。 种蛋保存一般种蛋保存以5天~7天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周。特别是老龄种蛋更应该尽量缩短保存期。种蛋应该保存在有保温层和空调机的蛋库里,随时调节库内温度。温度在13℃-18℃(时间短采用温度上限,时间长则采用下限),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既能明显降低蛋内水分蒸发,又可防止霉菌滋生),还要保持蛋库的良好通风条件。3, 孵化条件的控制 3,1温度温度是孵化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有恒温和变温两种施温方案。恒温1天~19天37.8℃,20天~21天36.5℃~37.2℃;变温孵化则是采用前高后低的用温方式,如1天~4天38.2℃,5天~7天38.0℃,8天~12天37.8℃,13天~15天37.6℃,16天~19天37.4℃,20天~21天36.5℃~37.2℃。两种方法区别在于降温法必须是整批孵化时间,符合胚蛋对温度前高后低的要求。恒温法适合巷道式孵化器和箱体机分批孵化方式,能省电。我们认为降温法孵化比恒温法效果好。对于鸡产蛋前期的种蛋,孵化温度要高0.15℃或提前6小时~8小时入孵。20天~21天37℃,产蛋中期(35周~50周)种蛋理化特性优良,孵化用37.8℃,出雏用36.5℃~37.1℃,孵化期正好是21天;产蛋后期(50周以后)尽量减少储存时间,提前4小时~6小时入孵,孵化温度低0.1℃,出雏用37.2℃左右。温度是否合适可通过看胎施温方式来检验. 3,2 湿度适宜的湿度,初期使胚胎受热均匀,在后期利用散热和啄壳出雏。一般来说,入孵器湿度为50%~60%,出雏器湿度为65%~75%。对产蛋前期种蛋1天~19天降低孵化湿度为3%~5%,20天~21天湿度为70%;产蛋中期用正常湿度;产蛋后期1天~19天湿度调高3%~5%,20天~21天出雏湿度为65%~70%为好。检查湿度是否合适,测量种蛋孵化过程中的失重量为11%~13.5%。 3,3通风胚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风可以提供胚胎发育需要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使孵化器内温度均匀,驱散余热,按前小后大原则打开风门通风,我们的做法是1天~3天关,4天~12天小,13天~17天中,18天以后开到最大一直到结束,如前期通风量大,并不会提高孵化率,只会浪费电能。4,环境条件的控制 要想使孵化机的温度、湿度始终处于理想稳定的状态,就必须有一个理想的、稳定的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等外界条件。有条件的孵化场应在孵化厅内安装空调机和加湿器,使环境温度在23℃~28℃之间,湿度保持在55%~70%。如果资金紧张,购买昂贵设备有困难,在寒冬季节可以在孵化厅内生炉子或安装暖气,温度设定要比正常情况下高0.2℃。如果孵化器提不上温,可以在进风口处安装加热管,使冷空气预温,或在孵化器放入加热装置帮忙加热,同时保证孵化器的密封。 顶下 好帖子哦 你的帖子总体来说还行,只是个别方面你的观点及用法不行,你还要好好研究一下,尤其是在孵化用温方面,还需要再好好斟酌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