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医”最早见于先秦散文《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大概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首先要精通大的规律,能够治理国家;其次才能诊疗人的疾病或者处理更细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医生的管理者,亦官亦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明了医国与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既要通晓大的规律亦要注重细节。 其后唐朝名医孙思邈在《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基础之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内经》当中提到是: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时候及早干预,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倘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儿进行干预,防微杜渐;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辩证(和或)症论治,将疾病及时的控制治愈;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端儿,针药并施针对疾病进行扑救式治疗。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故医官也。这说明了,医病和医国同理同宗,就是说,要保持机体健康,就要维持各器官正常功能,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才不至于出现混乱。要想治未病,就要建立顺畅有序的秩序,来保障不出现混乱。所谓的未病并不是可以预防的,只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与邪相互抗争,此消彼长,阴阳平衡。正气增,则邪淫可消。要治未病,必增正气,关键是如何增正气,保证一个增正气的机制。“邪淫”不可预测,且是有发生。唯有练得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化解“邪淫”。浩然“正气”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神秘能力,而是长期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潜移默化,潜意识的东西。也就是,人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下意识的东西。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决斗,练得越多,练得越好,越能抵御对方的进攻。不管对手是用腿,用肘,用拳。训练有素,战术素养很高的选手就能化解对手进攻,并能克敌制胜。但是,克敌制胜一定用是拳,用脚,用肘?制胜的法宝靠的是系统科学的训练。故此,上医治未病是指系统科学的体系,而非具体的某种技能(技术)。把治未病当做单纯的技术(预防疾病)是一种误读。 非常同意楼主关于上医治未病是一套系统科学预防系统的论述,还是希望中医人士能将上医治未病的系统方案总结一下,以飨读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