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与温病’之关系演变史与鸡病辩。
最近,与网友聊中医药应用,谈起鸡病中医辨证。网友认为鸡病多发热性传染病,应主要是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六经辨证不适用与禽类,不可生搬硬套人的辨证方法。网友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人与鸡毕竟生理大不相同,如果完全按人医的理论去来看待鸡病,必然不妥。但否认六经辨证在鸡病上的应用价值,甘草不敢苟同。因为,对于鸡,风寒暑湿燥火也是诱因,寒热表里痰湿也是病理;卫气营血,三焦与六经辨证,只是于病情不同阶段,不同辨证思维;相辅相成,互相交叉应用,共同补充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辨证模式。下面,甘草即伤寒与温病之演变关系,略述于下。历史源流演变:
1,《黄帝内经 》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说的是广义伤寒,即急性热病都属于伤寒(此处寒字可作邪讲)。《难经.五十八难》曰:广义伤寒有五,即中风,伤寒狭义,湿温,热病,温病;即说明广义伤寒已包括热病,温病。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世称’经方之祖‘;首创三阴三阳即六经辩证,用于临床诊断各种热病与内伤杂病;此处伤寒既是广义伤寒(说明即包括温热性疾病);但是当时因为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饥肠露宿,加之天灾不断,人们体质大多阳虚,感病后多显寒象,所以伤寒方多主温法寒者热之。既然广义伤寒包括温热病,那么温热病就需用寒法热者寒之,仲景伤寒方包括--阳明白虎汤,承气汤既是。其实就说明‘狭义伤寒,温病’虽名称不同辨证思维的原因,其受邪本质是相同的无所谓寒热,乃体质反应主因,只是疾病发展阶段表现不同而已。所以伤寒法可治温病;温病法亦可治伤寒辨证施治为根本。由于东汉张仲景,介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个人学识与区域文化的影响,又是第一次总结,不可能把伤寒温病法面面俱到,所以才有了金元四大家医学的争鸣。
2,金元四大家,即是以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滋阴派朱丹溪,补土派李东垣,为代表的医学流派。寒凉派刘完素主张“六气皆可化火”;依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认为治疗火热病分表里两法,‘’外者发之,里者下之‘’。总以寒凉药为主;也可表里双解,较之仲景‘先表后里学说’有所创新。但是寒凉派也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不是一味的使用寒凉,有时也根据发表不远热的原则用辛温药。总之,寒凉派突破了魏晋以来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对明清温病学派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攻下派张子和,私淑完素之学,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认为驱邪即可扶正;‘’在表则汗,在上则吐,在里则下‘’为则。滋阴派朱丹溪,为完素三传弟子,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抑火护津为要。以上三家,有一定的师承关系,故主张有点相似,以火热,外感病邪为主,多用寒法,消法,补阴法。而补土派李东垣,主张内伤病因学说,提出脾胃为升降的枢纽,为后天之本,主张补脾扶正法,以温,补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寒温两大流派‘’基本条件,为以后‘’经方时方,伤寒温病‘’争论埋下了伏笔。
3,事物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变化者,转眼到了明朝,一部祖国传染病史上的名著《瘟疫论》诞生了。该书作者吴又可,首次提出”戾通疠气“学说,认为戾气与非时之气不同,而是天地之间一种异气;戾气从口鼻而入,潜伏于膜原,待机而发与西医微生物学说极其相似。此学说被以后清代名医叶天士接纳并发扬创新,写在了《温热论》当中。叶天士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为目的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如伤寒阳明,入营犹可透营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卫气营血辩证‘’即源于此。‘‘三焦辨证’’乃温病名医吴鞠通提出,主张”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观点。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说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相铺相成,相互为用,一纵一横有相得益彰之妙。
鸡病应用: 写了这么多,甘草想说的是,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可孤立的看待,应该灵活应用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哪鸡病到底怎样合理应用中医辩证呢?鸡五行属火,‘’阳有余,而阴常不足‘’;’阳‘说明活力大,生长快,病多转化快;故病多阳病,热病,急性病。因现在肉鸡多是高蛋白高能量饲料,饲料营养充裕,故鸡易挟痰湿之气,而多发湿热之症。下蛋鸡因经常产蛋,故肾常虚,着重补肾为要。幼鸡因刚刚出世,脾胃未充,应时时照顾脾胃兼以理气。。所以,中医药应用,应合理借鉴人医的方法,不可盲从,但也不可贬低中医辩证方法的多元性与互补性。
待续。。。。 甘草 太专业了 一句都看不懂 有白话文版的没? :) 好好。。。。。。 伤寒与温病两派,其实都是宗《伤寒论》为经,宗张仲景为祖,只是温病派在用药上比伤寒派保守,而伤寒派自明朝李时珍之后在用药的剂量上打了很大折扣,效果一落千丈,这才给了温病派发展的机会;同时随着西医药的引进,温病派根本没有与西医药抗恒的能力,这也是导致目前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医不如西医的原因。现代人只知道中医,却不知中医中有若干的流派,每个流派的观念和手法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因为对某一流派的怀疑导致对中医整体的怀疑。作为我们这些伤寒派的接班人,一定要记住正统中医工作的任重道远,要一点点改变人们对于中医的误解,并切实地让中医为中国人服务,为中国人造福。总之,为了我们共同的信念,挺你。 无论是卫气营血辩证还是三焦辨证,都是派生于六经辨证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一个小小的改变而已,其根本仍在六经范围之内。对鸡而言虽然生理与人有别,但也脱离不开六经的范围,因此仍然适用。谢谢楼主的帖子。
回 4楼(王留英) 的帖子
王留英:无论是卫气营血辩证还是三焦辨证,都是派生于六经辨证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一个小小的改变而已,其根本仍在六经范围之内。对鸡而言虽然生理与人有别,但也脱离不开六经的范围,因此仍然适用。谢谢楼主的帖子。 (2012-11-04 16:03)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我既是甘草,谢谢评价。独爱伤寒论,是我的网名,但不知怎么密码上不了了,只好叫伤寒杂病论了。谢谢。希望向王老师学习。
回 4楼(王留英) 的帖子
王留英:无论是卫气营血辩证还是三焦辨证,都是派生于六经辨证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一个小小的改变而已,其根本仍在六经范围之内。对鸡而言虽然生理与人有别,但也脱离不开六经的范围,因此仍然适用。谢谢楼主的帖子。 (2012-11-04 16:03)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谢谢夸奖。我是甘草。
回 3楼(保定刘林) 的帖子
保定刘林:伤寒与温病两派,其实都是宗《伤寒论》为经,宗张仲景为祖,只是温病派在用药上比伤寒派保守,而伤寒派自明朝李时珍之后在用药的剂量上打了很大折扣,效果一落千丈,这才给了温病派发展的机会;同时随着西医药的引进,温病派根本没有与西医药抗恒的能力,这也是导致目前在中国的大 .. (2012-11-03 14:07)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独爱伤寒论,不贬低温病。因为都是传统中医学,一样为人们健康做过巨大的贡献。我既是甘草。
回 8楼(东海居士) 的帖子
东海居士:高手云集于此啊,居士请各位看看:鸡究竟会不会出汗?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但牵涉重大。育雏时,还没有放水具,空气与垫料因为预温已经嫌过于干燥,超温与过低温度时,都见到过雏鸡全身湿漉漉的情况。 (2012-11-04 21:33)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呵呵,居士的韬略哪去了,鸡不出汗,辨证时就不以汗证来辨,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辨即可。 鸡没有汗腺,不能分泌汗液,就不出汗,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用药了。;P
回 14楼(东海居士) 的帖子
东海居士:这是书上所说,但实际上请总版主看看居士说的情况,王留英老师存疑为论。 (2012-11-04 22:07)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汗腺是肯定不存在的,王留英老师所说的是可以按照六经辨证的理论来辨,禽类与人确实有很多的区别,但六经还是存在的。 鸡的主要散热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张口呼吸,二是通过打开翅膀。正常情况下鸡确实是不出汗的,但翅膀下还是散在一些不知是不是应该叫汗腺的组织,也是往外冒一些体液。这一现象在得一些与腹泻脱水相关的病时,就会搞的身体湿潞潞的,我最初以为是被水泻的粪便搞的,后来仔细观察被隔离的鸡也会这样,又以为是水泻导至舍内湿度过大,拿出来一阵子,身上还是湿的,并在翅膀下面可以摸到潮湿的感觉。教科书上说鸡没有汗腺,在百度上搜也如是说,我也不知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所幸只要把腹泻治好,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回 19楼(东海居士) 的帖子
东海居士:见过传喉有吐血的,但师兄见过鸡有流鼻血的吗?为何不流鼻血却会吐血?这与上面的问题应该是同一个原因 (2012-11-05 13:27)鸡临床上少见鼻流血现象是因为鸡的鼻道血管很少,主要由鼻软骨形成。鸡不出汗是因为鸡没有汗腺,鸡会出现湿漉漉把毛打湿的现象我想主要是温度的原因,就像塑料隔膜上的水蒸气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现象出现大多数是在接雏温度较低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