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原则的启发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防治学理论,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那麽它对于禽病是否也有指导意义?下面我简单摘录如下: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微中识病,辨微而治”,即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就是说,在疾病处于隐性阶段呈现先兆症状和初期阶段呈现轻微症状时,及时地进行诊断,治疗。这对于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其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就是说,当病邪侵犯人体后,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势必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步步深入,治疗便十分困难,甚至丧失治疗机会而留有后遗症,乃至死亡。2. 先安未受邪之地。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当病邪侵袭肌体某部位时,对于尚未被邪气侵犯的部位予以扶助,加强设防,制止邪气进一步深入的防治原则。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原则,是根据〈难经〉相关的治疗思想衍化而来的。〈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根据五行生克的传变规律,肝木受实邪,会导致横逆乘克脾土,故在治疗肝病时根据这种传变规律,适时地采用健脾益胃的治法,先充实脾胃之气,既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无令得受肝之邪”。而要想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必须先要了解和掌握疾病的诸多传变规律,并根据其传变规律预见其疾病下一步可能传变的途径,从而及时地运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一防治原则。(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3.愈后防复,巩固疗效。当疾病刚刚痊愈,处于恢复阶段,患者的正气尚未充健,若调养失当或复受外邪,还会使旧病复发或又滋生他病,因此,在疾病的恢复期仍应采用一定的防治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复发,巩固以取得的疗效。另者,临床上还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既当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之后,由于治疗不彻底,未能坚持巩固性治疗,致使病根并未完全拔除,遗留并潜伏于肌体内部,一旦受到外部或内部某因素诱发时,亦会导致旧病复发,对此也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关于病愈防复的处理原则,一般应掌握,凡大病,久病之愈后,脾胃之气未复,正气尚虚时,除慎防劳累之外,当以补虚调营为主。因实邪致病而病初愈,又由邪未尽而复发者,应以祛邪为主或斟酌正气的强弱,两者兼顾之。以上三者虽是中医对人的疾病防治理论,但在某种情况下,对动物疾病防治也同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治未病原则,更应是我们要掌握的,也以此使我们在今后禽病的防治上都能够作到“无令得受肝之邪”。 多谢老师点教。谢谢、 谢谢楼主, 楼主 能不能用中医的眼光分析下鸡的常见病 谢谢了http://bbs.jbzyw.com/read.php?tid-19333-keyword-.html 谢谢指导 :lol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沉底了呢 ,对学习 很有帮助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