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舍的环境控制
肉鸡舍的环境控制一、温度控制
1.温度是肉仔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首要条件,与肉鸡的体温调节、活动、采食、饮水、饲料的消化吸收、抗病能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初生雏鸡御寒能力及恒定自身体温的能力较差,需要依靠环境温度来调节。所以初生雏鸡对环境温度的可适应范围很窄。温度过低,体热散发加快,雏鸡因怕冷而密集扎堆,不爱采食和活动,影响生长发育并诱发白痢腹水综合征等病,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温度过高,影响雏鸡正常的新陈代谢,雏鸡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活动减少,极易造成脱水死亡,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并且容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所以,育雏时一定要掌握好温度标准,不可过高过低;要均衡平稳,生长前期高后期低,逐渐降低,绝不可忽高忽低,变化太大。
2.不同阶段的最适温度,正常情况下,刚出壳的肉仔鸡要求的育雏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根据雏鸡的生长发育,气温变化可下降2—3℃,直至18—21℃为止,肉仔鸡适宜的温度见表l。 表1肉仔鸡各周温度 雏龄 直接育雏温度(℃)1—3日龄 35~33 4—7日龄 32~30 2周龄 30~28 3周龄 28~26 4周龄 26~24 5周龄以后 24~2l 以后再逐渐脱温
3.供温控制的基本原则前期比后期高,夜间比白天稍高,弱雏比强雏要高,大风降温、雨雪天比正常晴天高,冬春育雏比夏秋育雏要高,免疫前后及鸡雏有病期间比平常要高等等。
4.温度的测量育雏舍应悬挂温度计,温度计要挂在保温伞的边缘或挂在距火炉较远、育雏舍中央偏北侧,温度计悬挂的高度与雏鸡背部处于同一高度(即测量鸡生活区的温度)。
5.观察判断育雏舍的温度是否适宜除了要参考温度计的读数,更要观察鸡群的表现。 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育雏伞或火炉)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张翅下垂,食欲下降,叫声烦躁不安。 温度过低:雏鸡相互拥挤、扎堆,聚集在热源周围,羽毛蓬乱,不喜活动,采食、饮水活动减少,不安静休息,并不断发出“唧唧”叫声。育雏舍有贼风:雏鸡大多密集于贼风吹入口方向的两侧。 总之,养殖者需根据鸡群的表现适时调节舍温。
6.升温与降温注意事项当舍温过高时应逐渐降温,打开窗户、排风扇、天窗等,通过排除舍内余热或加快气流速度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往鸡舍屋顶喷水或鸡舍内喷雾的方法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夏季可在纵向负压通风时,在进风口处加电动喷雾装置,通过水分蒸发来降低鸡舍温度。当舍温较低时应尽快升温,可增加火炉,密封鸡舍窗户或增加棉门帘,加盖草苫等以达到保温,提高鸡舍温度的目的。
7.创造不同的温度区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很窄,而且不同的个体温度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病弱雏所需要的温度就高些,母雏通常也比公雏所需用的温度高些。如果育雏舍内不同的区域有一定的温度差,雏鸡总能找到合适的温度区。既避免了对温度要求高的病弱雏鸡受冻,又避免对温度要求低的雏鸡因受热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创造不同温度区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红外线灯。保证鸡舍的温度对大多数鸡舒适,再安装若干个红外线灯,灯的高度为45---60厘米,红外线灯下鸡背高处的温度比周围温度高2~3℃,可通过调节红外线灯的高度调节下部的温度。如大部分出壳约12小时的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为33℃,红外线灯下最高温度应为36℃。每1000只雏鸡大约需要5~6个红外线灯。一般1周后,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就会宽些,这时为了节约用电,可关闭红外线灯。
8.育肥期的温度控制6周龄以后的肉鸡体温调节机能已经相对完善,适应的温度范围也较宽。出栏前的肉鸡(体重2.5千克左右)可适应16~27℃的温度。这个阶段的环境温度如果在肉鸡适应的范围内,温度主要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在肉鸡能适应的范围内,温度较低时,肉鸡采食量大,生长速度可能会快些,但由于用以维持体温的营养需要增加,饲料转化率可能会低些。但低于适应温度时,肉鸡会因为扎堆取暖,采食活动会大大减少,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都会降低。反之,高于适应温度时,肉鸡食欲也会大大下降,采食减少,也会降低肉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肉鸡的肥育都会变差。据资料报道,育肥期环境温度为18—19℃时,肉鸡的生长速度最快,25℃时饲料转化率最高。所以通常育肥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21℃最好,因为在此温度下肉鸡生产的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都比较理想。在冬季饲养肉鸡时,增加供暖,会增加成本,但就整个生产的效益来说,用增温来提高饲料转化率是合算的。
肉鸡舍温度控制要点:
(1)在进雏前,将鸡舍温度升高到33—35℃,视情况而定,每2--3天降低1℃,降至21℃时维持此温度;
(2)在育雏期应在保证鸡舍温度合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其他工作,在不能保证各项工作都进行时,首先保证保温工作;
(3)根据雏鸡的表现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
(4)如果需要降温,应防止降温过快;
(5)在育雏舍内创造不同的温度区;
(6)4周龄以下的鸡在免疫时或发病时应适当升高舍温;
(7)育肥期应将温度控制在18--25℃,但应尽可能保持温度稳定。
二、湿度控制 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占该温度下最高水汽含量(饱和湿度下的水汽含量)的百分比。气温越高,饱和水汽含量也越高。相对湿度的测定是根据干湿温度表的温度差和干球温度数值通过查表而得出,干湿球温度差越大,说明湿度越低,温度差越小,则湿度越高。
1.湿度对肉鸡的重要性和湿度控制的原则湿度对雏鸡的生理调节、预防疾病、生长发育等有重要作用。湿度过大或过小对肉仔鸡都极为有害,湿度控制的一般原则前期相对高些,后期相对低一些。
2.肉鸡舍湿度控制因为育雏舍通常比外界温度高得多,另外雏鸡的排泄量较小,所以空气的相对水汽含量.即相对湿度一般都较低。如果湿度过低,雏鸡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大量散失,影响雏鸡体内剩余卵黄的吸收和正常采食,严重时雏鸡会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脚趾干瘪,羽毛干燥、蓬乱,生长发育缓慢。同时由于育雏舍内过分干燥,容易引起尘土飞扬,使雏鸡患呼吸道疾病。高温高湿气候下,育雏舍相对湿度也可能过大,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雏鸡体热散失不出去,感觉闷热不适,采食下降。同时,高湿环境有助于霉菌和球虫的繁殖,使雏鸡易发生霉菌中毒和球虫病。一般育雏舍的相对湿度要求为:1—10日龄60%一70%为宜,10日龄以后50%一60%。10日龄以后,由于肉鸡排泄量较大,通常容易引起湿度太大,而这时肉鸡对湿度的要求较低,所以一般情况下10日龄以后,应设法通过通风或其他手段降低湿度。 湿度是否合适也可以用观察和体验的方法来判断。如果湿度适宜,人进入鸡舍会有一种湿热感,长时间在鸡舍中,人不会感到鼻干口燥;鸡的胫、趾润泽细嫩,羽毛柔顺光滑,鸡群活动时不易扬起灰尘。
湿度控制要点:
(1)雏鸡一般需要较高的湿度,可通过在供温的火炉上放水盆增湿,湿度高低应查看湿度计(表),不可增湿过度,不可通过向地面或墙壁上洒水增湿,因为地面、墙壁温度较低,水分不易蒸发,增湿效果不显著,而且容易因墙壁、地面过湿,而导致霉菌繁殖;
(2)肉鸡饲养后期应注意降低鸡舍的湿度,可通过更换垫料、升温和增加通风量、防水饮水溢出等来防止鸡舍湿度过大。
三、空气环境控制 肉仔鸡饲养密度大,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需要养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中要求氨气的浓度不超过20g/立方米.硫化氯浓度不超过5g/立方米.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25%。冬季常因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高,导致肉鸡腹水症、大肠杆菌病等。为了保证鸡舍空气新鲜,应根据鸡舍的空气情况打开门、窗、进出气孔或开启排风扇进行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的目的是:
(1)排除鸡舍内多余的热量和水汽;
(2)排除鸡舍中污浊的空气,改善鸡舍的空气环境;
(3)排除鸡舍内的灰尘。 开放式鸡舍利用自然通风换气,主要靠开闭门窗、通风孔等。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应防止冷风直接吹向鸡体。根据肉仔鸡密度和日龄的大小,风力的大小,有害气体的浓度等决定开关门窗的次数、角度、时间长短,从而达到既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又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密闭式鸡舍可开启排气扇进行通风换气。衡量鸡舍的通风换气量是否适度,应以人进入舍内不感到空气刺鼻、眼流泪,无过分的臭味为宜。也可以借助仪表来测量鸡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养殖户应切记,如果鸡舍的空气环境您自己都难以忍受,对一直饲养在鸡舍中的肉鸡来说,健康状况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鸡舍的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在秋冬寒冷季节表现尤为突出。如何解决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事关养殖的成败。不要因通风换气而使舍温突然下降,造成雏鸡受寒感冒;也不可为了鸡舍的保温而忽略了通风,使舍内空气质量下降,诱发肉鸡多种疾病。通常可在通风前提高鸡舍内温度(一般提高1—2℃);当通风使舍内温度下降到适宜时,应立即停止通风。通风的时间尽可能安排在晴天的中午前后,通风时间不宜太长,通风次数可适当多些。夏季炎热气候下,鸡舍的通风主要目的是降低鸡舍的温度减轻肉鸡的热应激。不管是正压通风还是负压通风,空气流向最好是从东向西或从北向南。夜间和清晨即使肉鸡不再喘息,仍应加强通风。如果中午前后外界气温已高于鸡舍温度,则应停止通风。采用机械动力进行通风时,其通风量每只鸡炎热的夏季可为0.12立方米/分钟,秋冬寒冷季节为0.03~0.06立方米/分钟。养殖户可以根据排风扇的排风量,计算所用排风扇的大小和开启排风扇的多少。对于密闭条件好的鸡舍,应采用纵向负压通风(即排风扇将鸡舍内气体往外排放);对于密闭条件差或开放、半开放鸡舍,可采用纵向正压通风(即风扇往鸡舍内吹空气)。
肉鸡舍空气环境控制要点:
(1)当您进入鸡舍感到有轻度不适,就应该通风换气;
(2)及时更换垫料和清除粪便有利于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3)应注意不能因为通风使鸡舍温度大幅度下降;
(4)夏季应加强夜间和清晨通风,如果外界气温高于舍内温度就应停止通风;
(5)尽量不使用吊扇,因为吊扇不能降低舍温,并会使上升的热的污浊空气再吹下来。
四、肉仔鸡的光照
1.肉仔鸡的光照要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光照程序的选择与雏鸡发育和健康关系密切。合理的光照强度、光照程序有利于肉仔鸡延长采食时间,加快生长速度。光照过强,容易使雏鸡休息不好,烦躁不安,甚至互相争斗,诱发啄癖,造成伤亡,同时也会影响肉仔鸡饲料转化率。肉鸡舍光照只要能使肉鸡看到饲料和饮水,能正常活动即可。肉鸡饲养最佳成绩就是在弱光饲养条件下取得的。应该注意:在日光下和漫射光下(阳光照射不到,但光线较亮的室外)均会明显地影响到肉鸡的生长速度。如果光线较强,应用透光度较差的材料(如白纸)贴住窗玻璃;如果是夏季,可在西窗、南窗上用草或其他材料搭遮阳棚。任何季节均不应使日光直射鸡舍内。
2.光强与光源布置灯泡距地面的高度在2米左右。一般采用白炽灯照明。光照强度应在进雏后最初3天为6瓦/平方米,以后逐步降低到1.5瓦/平方米。灯泡的大小可由最初3天的60瓦,改为40瓦、25瓦、15瓦。灯泡数量不宜太少,以免造成光照分布不匀。通常每3米间距安装一个灯泡。 大型肉鸡场可装上可调变压器,根据需要调节电压,以调节鸡舍光照强度。这个方法也有利于提高灯泡的使用寿命。灯泡上最好加灯罩,灯泡要经常擦拭,以保持合适的亮度,并能防止因散热不良而造成灯泡寿命缩短,甚至造成火灾。损坏的灯泡要及时更换。 夏季雨前,常会有大的昆虫在灯下飞舞,造成灯泡摇晃;大风天气,风也可能使灯摆动,造成肉鸡惊恐、扎堆,引起伤亡。所以灯泡安装应尽可能固定,防止摇晃。同时也要防止昆虫进入鸡舍。
3.光照程序肉仔鸡常采用的光照程序有以下两种,各有其利弊,养殖者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一是连续光照法,即白天利用自然光照,夜间开灯照明,此法鸡群采食均匀,鸡群整齐度好。夜间开灯可防鼠害,不惊群。缺点是耗电多,肉仔鸡易发生猝死。第二种方法是间歇式光照法,不同的地区又有差别,常见的有如下方式: (1)每天光照23小时,黑暗1小时,此法是为了使雏鸡适应黑暗环境,以防止出现照明故障时,造成鸡惊群,此法可防止意外,又不影响肉鸡的生长,因此主张养殖户采用此法. (2)进雏后前3天采用24小时光照,4日龄后每天光照18小时,黑暗6小时,此法可使肉仔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饲料利用率高,肉仔鸡生长速度适当,可大大降低肉仔鸡腹水症及猝死症的发病率; (3)育雏第一周采用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从第2周开始实行间歇照明,即开灯喂料,鸡只采食饮水后熄灯休息,采用此法须注意每次开灯要使鸡只有足够的采食时间,防止因间断照明而影响采食量,导致鸡群生长发育不均匀,弱雏增加,间歇光照的光暗时间比常采用1小时光:3小时暗法,因为此法比较符合肉鸡的采食和消化规律,避免因光照时间短而造成采食时间不足或长时间暗光造成肉鸡饥饿等问题。此外,间歇式光照法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养殖者可视情况选择适当的光照程序。与蛋鸡一样,肉鸡舍在开关照明灯时,由于突然的光照和黑暗,对鸡会产生一定的应激,造成鸡一定程度的惊恐。所以如果可能的话,照明灯可装上渐明、渐暗装置,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使灯逐渐变暗或逐渐达到正常亮度,会减轻这种应激。但安装这种装置并不是必须的。
肉鸡光照控制要点:
(1)在进雏后的前3天应采用较高的亮度,以后再换成小一些功率的灯泡;
(2)舍内光照应均匀、如有损坏灯泡应及时更换;
(3)避免灯影晃动;
(4)3天以后保持较弱的光照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
(5)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到鸡舍内;
(6)每天给鸡舍安排13小时的黑暗,不影响肉鸡生长,并能减少意外死亡。 6)每天给鸡舍安排13小时的黑暗,不影响肉鸡生长,并能减少意外死亡。控光时间是不是长了点啊 感谢分享。。。 每天给鸡安排6小时的黑暗还可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