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百万雄鸡定西南”老师《我用身体验证黄芪生脉饮》的探讨
闲来无事,在网上看到“百万雄鸡定西南”老师用自己的身体试验中药的贴子,很感兴趣,故读之,读后方知,老师对中医、中药真是执着,其精神令人佩服,但做法我并不赞同,因为中医贵在辨证,在没有辨证或辨证不精前提下,是不能乱试服中药的,因为不对证的中药,毒副作用是很大的。偏寒的体质怎么能吃黄芪生脉饮呢?咱们分析一下黄芪生脉饮中各味药的功效吧:
黄芪:微温,实表敛汗,是治卫阳不固之药,若无此证,不能使用。
党参:性平,补气以生津,可以治心下虚满虚痞证,血虚的时候多用。
麦冬:微寒,滋阴润肺,除虚热,止消渴。
五味子:性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分析完每一味药,咱再说说每味药在全方中起的作用:
黄芪,使体表致密,以防自汗出,从而达到保护体内水分不过多丢失作用。
党参,使胃肠消化吸收水份的功能增强,可以有效增加体内的水份,相当于补水。
麦冬,可以解决因体内水温少而低热作用,同时让人不再肺燥而嗓子干,想咳而无痰的症状。
五味子,提高心、肺、肾三脏对水份的收摄作用,以免过多的流出而脏燥。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就是以上四味药都指向一个东西“水份”。只是,四味药中每一味药占据不同岗位,起不同的作用而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体内水份的绝对含量”。
上四味中药,不能直接生成红细胞,但可以补水,补充身体血管外及血液内的水份,所以制方者命名为“生脉饮”。生脉饮的主要功能是“益气生津”,是通过“益气”来达到“生脉”的目的,“益气”只是手段,最终落脚点在于“生脉”二字!
楼主说了,你的体质为偏寒性,并没有说是阴虚,并不是血虚,那为何使用具有生“脉”功能的药物呢?
中医关键在辨证,从楼主自认为体质偏寒就可以看出,此是使用的“寒热”之辨,也就是说,楼主潜意识里,是认同辨证的。那么,为何使用起中药成方制剂来,说不再讲辨证了呢?
要知道,中医关键在辨证,离开辨证的中医,什么都不是。
从辨证上说,楼主体质偏寒,中医有句话“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液虚,内热生的时候,有用生脉饮除内热的机会。阳气虚,有外寒的时候,应该用温补阳气之药。但阳虚表现不同的时候,所用的药也是大不相同的。并不是补阳药,对哪一种阳虚都可以。举例来说,阳气郁于内无法达于外时,使用四逆散;胃阳虚而消化不良拉稀时,使用理中汤;肾阳虚人将亡之时,使用四逆汤;补阳药种类多多,具体用哪一个?不看具体的人,很难确定。并不是体质偏寒就随便用个阳药就这么简单。
所以,建议网友们,不要轻易试服中药。想要试服,必须深研中医药,精研辨证,在辨证精确、识药精确的前提下,再试服中药。
把中药给鸡服用,讲究也很多,除上述的辨证之外,还要对鸡进行试验,因为人与鸡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不一样,并不能把论述人的中药药性直接搬的鸡的身上使用,比如大黄,一个正常人,使用10g生大黄煎煮后内服,会产生拉稀。但给体重100斤的鸡服用,10g大黄不会拉稀,50g大黄也不会拉稀。谁敢用50g生大黄煎水自己一次性服用,一定会拉的稀里糊涂!还有生附子,我曾经以不同的量给鸡做试验,本以为超大剂量生附子煎液给鸡内服后,鸡会中毒,没想到,鸡安然无事!后来我用乌头做试验,人药报道,生乌头蜜煎,正常人服用7两就可以导致死亡,但以同样的5倍量以体重计给鸡服用,鸡却无事!
这三个试验得出一个结论,论述人的中药药性不能生搬到鸡的身上使用,人也不要在没有辨证的前提下乱试服中药及成方制剂。因为,没有在辨证的指导下使用的中药,不但不能治病,还可能对身体有害! 歧黄老师对辩证施药讲的非常好,乱用中药方剂的现象确实挺厉害 又长见识了......... 古有神农尝百草,
今有百万试黄芪。 学习了。 勇气可嘉值得表扬
回 1楼(鸡会来了) 的帖子
鸡会来了:。。。。。。(2012-08-05 21:18)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
您对中医有研究,为何不发表自己意见而在一边看热闹? 叙述有理有据,建议加精………… 你是学人医的吧 理论扎实 实践经验丰富啊 “增加体内水分的绝对含量”不会吧。要是增加体内水分绝对含量会造成水肿的。 最后的试验数据,貌似《中兽医杂志》上有。 俺不懂中医,但是俺也吃中成药;楼主虽然说的一套套的,但俺还是建议你不要吃中成药,因为就怕只了解皮毛,不能深入,反而自误。
回 11楼(月夜朗星) 的帖子
月夜朗星:最后的试验数据,貌似《中兽医杂志》上有。 (2012-08-06 07:56) http://bbs.jbzyw.com/images/back.gif《 中兽医杂志 》上有?在哪一期? 呵呵有点小道理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