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t222 发表于 2008-2-20 10:52:51

综述鸡球虫病

                                                   综述鸡球虫病
                                    王华听1,段凤玲2
(1.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上海 松江201600;2.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健发兽药大世界,河北 沧州061029)
【摘要】 鸡球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目前集约化养鸡业,特别是地面平养肉鸡业最为多见,且危害严重的主要疫病之一。从经济观点看,因球虫病发生所致鸡群增重、产蛋率、饲料转化率下降以及生长发育停滞等造成的损失比因其所致鸡只死亡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因此,如何控制球虫病是目前发展养鸡业的关键之一。本文从鸡球虫病的病原体、生活发育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综合防治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希望能为防治鸡球虫病提供一定的价值。
【关键字】 鸡球虫病、艾美耳属、肠道、疫苗免疫、药物防治

一、病原体
鸡球虫属于复顶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艾美耳属。全世界报道寄生于鸡肠道的球虫共有9种,即:
1、柔嫩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盲肠,致病力最强,危害最大,病变主要在盲肠故又名盲肠球虫,卵囊为宽卵圆形,潜伏期为5天。
2、毒害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空肠,致病力强,在病变部位可以见到许多红白相间的斑点为本病的特异性病变,卵囊为长卵圆形,潜伏期为6天。
3、巨型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空肠,致病力较强,可引起肠壁增厚,肠道有出血性黏液性滲出物等病变,卵囊为大卵圆形,潜伏期为6天。
4、堆型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1/4段,有较强的致病力,轻度感染时可产生散在的局灶性灰白色病灶,呈横行梯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肠壁增厚,病灶融合成片。卵囊中等大小,呈卵圆形,潜伏期为4天。
5、和缓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1/3段,致病力弱,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病变,仅见黏液性渗出物,卵囊小,近似于圆形,潜伏期为5天。
6、早熟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1/4段,致病力弱,一般仅引进肠道内有黏液性渗出物,卵囊较大,多数为卵圆形,少数为椭圆形,潜伏期为5天。
7、布氏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回肠、直肠以及盲肠近端区,致病力较强,可引起肠道凝固性坏死和黏液性出血性肠炎,卵囊较大,呈卵圆形,潜伏期为5天。
8、变位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回肠和空肠后1/3段,致病力较强,可见到肠壁增厚,融合病灶斑等病变,卵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潜伏期为4天。
9、哈氏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十二指肠,有一定的致病力,可见到分散的针头大小的出血点,卵囊为宽卵圆形,潜伏期为6天。
总之,在上述9种艾美耳球虫中,致病力最强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其次为毒害艾美耳球虫,这两种球虫感染鸡后,可导致鸡只的大量死亡,给集约化的养鸡业致以致命的打击,其余7种艾美耳球虫呈亚急性或慢性病变。在实际生产中,球虫病的症状是由数种球虫混合感染后所引起的,预防和治疗时应选择广谱抗球虫药物。
二、球虫生活发育史
艾美耳属球虫的生活史属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属主,经过孢子生殖、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三个阶段,以柔嫩艾美耳球虫为例。鸡通过饲料、饮水吞食了已经孢子化的卵囊后,卵囊经肌胃的机械作用和某些酶的水解而受到破坏,释放出孢子囊。当孢子囊随胃内容物进入肠道,在胰凝乳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下,孢子囊破损,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并进入盲肠上皮细胞,形成滋养体,开始裂殖生殖,经过约2.5-3天,产生第一代裂殖子,破坏宿主细胞而进入肠腔;第一代裂殖子又进入肠上皮细胞,约经过2天即感染后第5天左右,产生第二代裂殖子,部分第二代裂殖子再次进入肠上皮细胞进行第三次裂体生殖,但大多数第二代裂殖子在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为大小配子体,大小配子结合为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厚壁即变为卵囊,宿主细胞破裂后,卵囊随宿主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时间大约为感染后第7天,卵囊在适宜的温度(25-50℃)、湿度条件下,开始孢子生殖,约经过2-3天,而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内含8个子孢子。
三、流行病学
1、鸡球虫仅引起鸡发病,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主要发生于2-18周龄的鸡,以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最高。易感鸡吞食成熟虫卵是唯一的自然感染途径。病鸡、带虫鸡是本病的传染源,人也是球虫卵囊的重要携带者。
2、本病的发病季节为4-9月,以6-7月最为严重,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更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此外,饲养密度过大,垫料的卫生恶劣,缺乏维生素及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VA和VK缺乏症等均可成为球虫病发生的诱因。
3、10日龄以内的雏鸡一般不发病,因为此时雏鸡的消化道发育不健全,没有足够的胰凝乳蛋白酶和胆汁,无法脱去球虫的孢子囊,故对球虫不易感。
4、堆型、柔嫩、巨型等多见于2-8周龄的雏鸡,毒害多见于8-18周龄的育成鸡。
5、球虫卵囊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对常用的消毒药如福尔马林、季铵盐、硫酸铜、碘化钾、高锰酸钾等都有抵抗力,即使是氨水,其作用的浓度较高(10%)及较长的作用时间(45min以上)时,才能杀死球虫的卵囊。
四、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急性型多见于15-50日龄的雏鸡,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引发。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蓬松,缩颈呆立,饮欲增加,喜卧,排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随后粪便带血,呈暗红色或巧克力色,严重时排出鲜红血液或凝血块;后期鸡冠、肉髯和眼结膜苍白,消瘦,两翅下垂,多数鸡于发病3-5天内衰竭死亡,死前有抽搐、甩头拍翅等神经症状,雏鸡死亡率约50%,严重者可达80%以上。
慢性型和亚急性型多见于4-6月龄的鸡或成年鸡,病程稍长,症状无急性型明显,主要表现为贫血,冠髯苍白,食欲减少,进行性消瘦,生长缓慢,羽毛松乱、喜卧、饮水量增加,产蛋量下降,呈间歇性下痢,死亡率较低。
五、病理变化:
盲肠球虫病,又名柔嫩艾美耳球虫病,主要病变在盲肠,两侧盲肠明显增大,呈暗红色,肠管内充满暗红色血液或血凝块,或混有血液的干酪样物;肠壁增厚,黏膜上有点状出血,严重时黏膜脱落,有分散的溃烂灶。
毒害艾美耳球虫病,又名小肠球虫病,主要病变为空肠、小肠中段,小肠高度肿胀,为正常的2倍以上,充血,出血,坏死,肠壁增厚,肠内容物中含有大量的血液,血凝块以及脱落的粘膜,有时肠内容物呈豆腐渣样,在肠粘膜的病变处可见到许多红白相间的斑点。
巨型艾美耳球虫病,病变在小肠中段,肠厚增厚,粘膜水肿、充血,肠内容物呈褐色或红褐色粘稠液体,有时混有很小的血凝块,严重时,病变可扩展到整个小肠。
堆型艾美耳球虫病,十二指肠和空肠前1/4段出现散在的灰白色斑点,排列成横行,外观呈阶梯样;严重感染时,肠管增厚,灰白色斑点相互融合成病灶斑。
哈氏艾美耳球虫病,小肠前段即十二指肠部位的肠壁上出现大头针样大小的红色圆形出血点,粘膜有严重的卡他性炎症和出血。
布氏艾美耳球虫病,可在回肠、直肠的肠道内见到粘膜的凝固性坏死和粘液性出血性肠炎,肠壁增厚。
和缓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因致病能力弱而所引起的肠道病变很轻微,主要在小肠部位,仅见到一些橙色或黄色的粘液性渗出物。
总之,在临床上多见盲肠球虫病和小肠球虫病,其它球虫病呈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病变不如前两种球虫病显著,死亡率也相对较低,但多种球虫的混合性感染也是多见的。
六、诊    断
鸡的带虫现象非常普遍,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粪便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判断。鉴定球虫的种属,可将病死鸡的粪便或病变部位的粘膜剖取物少许,放在载玻片上,与甘油饱和盐水(等量混合液)1-2滴调和均匀,加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可根据卵囊特征作出初步鉴定。
六、综合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和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干燥,合理搭配日粮,供应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控制饲养密度,合理通风换气,供应充足而清洁的饮水,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一般消毒药很难杀死球虫卵囊,对空鸡舍最好选用火焰消毒法,以彻底消灭球虫卵囊,对发病的鸡群,要做到每日消毒,勤换垫料,清洗笼具,料槽,水具等,同时要积极地做好治疗工作。
2、药物治疗 用于治疗和预防球虫病的药物有两大类:化学合成抗球虫药和聚醚类抗生素,前者常见的有地克珠利、妥曲珠利、尼卡巴嗪、氨丙啉、克球粉、球痢灵、氯苯胍、常山酮、磺胺类(SQ、ESb3、SM2、SDM、SMZ等)以及增效剂乙氧酰胺苯甲酯等,后者常见的有莫能菌素、盐霉素、甲基盐霉素、马杜拉霉素、山杜拉霉素、海南霉素等。
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球虫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药物的预防作用 当前使用的抗药虫药物,多数为抑杀球虫发育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即无性生殖阶段,一般从雏鸡感染球虫开始大约进行几天的无性生殖,故必须在感染前4天用药方能奏效。待出现血便等症状时,球虫的发育基本完成了无性生殖,而开始进入有性生殖阶段,此时用药为时已晚,也只能保护未出现症状和感染的鸡群,对出现严重症状的病鸡,用药很难收到效果。
例如:用新球宝(兑水1000斤/瓶)、速服康(兑水500斤/瓶),连用一个疗程,对球虫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2)、合理选用不同作用峰期的药物 作用峰期是指对药物敏感的球虫生活史阶段或药物主要作用于球虫发育的某生活周期,一般来说,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其抗球虫作用较弱,多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用,而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的第3-4天的药物,其抗球虫作用较强,多用于治疗应用。
药物    作用峰期    抑制球虫发育阶段
莫能菌素    感染后第2天    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
马杜霉素    感染后第2天    子孢子和第一、二代裂殖体
塞杜霉素    感染后第2天    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
沙拉菌素    感染后第2天    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
盐霉素    感染后第2天    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
那拉菌素    感染后第2天    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
妥曲珠利    感染后第1--6天    裂殖阶段、配子阶段
地克珠利    感染后第1--3天    裂殖阶段
氨丙啉    感染后第3天    第一代裂殖体
乙氧酰胺苯甲酯    感染后第4天    第二代裂殖体
尼卡巴嗪    感染后第4天    第二代裂殖体
常山酮    感染后第2-3天    第一、二代裂殖体
氯苯胍    感染后第3天    裂殖阶段、配子阶段
磺胺类    感染后第4天    第一、二代裂殖体
(3)、减少球虫产生耐药性,可采用穿梭用药,轮换用药或联合用药的方法。
穿梭用药是指在同一个饲养周期内换用两种或三种无相关性的抗球虫药,如开始时使用一种地克珠利类抗球虫药,中间使用另一种药物如尼卡巴嗪,再一次可使用另一种药物如氨丙啉等。
轮换用药是指季节性地或定期地合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无相关性的抗球虫药。如用磺胺类(速服康、博克、联磺杀菌王、普百克等)、氨丙啉(普力克)、盐霉素等定期轮换使用。
联合用药是指在同一个饲养周期内合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协同作用且无相关性的抗球虫药,如磺胺类(速服康、博克、联磺杀菌王、普百克等) + 氨丙啉(普力克),尼卡巴嗪 + 盐霉素等。
在穿梭或轮换用药时,一般先使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再换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这样不仅减少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而且可以提高药物的防治效果。
结合公司产品及上述用药注意事项,地克珠利(新球宝)和聚醚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尼卡巴嗪、氨丙啉(普力克)、磺胺类药物(速服康、博克、联磺杀菌王、普百克等)等主要用于治疗球虫病。
3、疫苗免疫 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有强毒苗和弱毒苗两种。虽然球虫疫苗的使用不很普遍,但是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据报道,国内研制成功晚熟系球虫苗Einerirac,以及早、中、晚熟系联合球虫苗Einerirac.plus,在1-3日龄采用拌料或混饮接种,具有良好效果。
注意:
(1)球虫菌不能用于紧急接种。
(2)接种前后不得用抗球虫药物和影响免疫的药物如甲砜霉素、地塞米松等,同时不可使用影响球虫发育的药物和消毒药。

【参考文献】
1、    丁云龙,等•新编禽病诊疗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美)B•卡尔尼克.禽病学.第十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    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4、    甘侯孟.中国禽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胡功政,等.新全实用兽医手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    李宏全,门诊兽医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regaso 发表于 2009-5-1 18:05:36

“五.一”到来之际,为您送上一份衷心的祈祷与祝福,诚祝您与您的家人渡过一个愉快的劳动节!
五一节快乐!祝大家吃好、玩好、心情好!

regaso 发表于 2009-5-1 18:05:42

“五.一”到来之际,为您送上一份衷心的祈祷与祝福,诚祝您与您的家人渡过一个愉快的劳动节!
五一节快乐!祝大家吃好、玩好、心情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综述鸡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