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传染病的防治23—坏死性皮炎和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皮炎坏死性皮炎由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多见于2~20周龄鸡。火鸡也可感染发病,发病死亡率在1%~60%。
【病原】
本病病原是腐败梭菌,A型魏氏梭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症状】
多为急性死亡,主要表现精神萎顿,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废绝,腿无力,常卧地不起,冠苍白,萎缩。
【病变】
常见翅、胸、腹、颈部及腿部皮肤湿润,羽毛脱落。皮下血样水肿,有时有气体,病变肌肉呈灰白色或褐色,肌束间有气体或胶样浸润。肝常肿大,呈棕绿色并含有灶状坏死区,某些病禽骨髓呈苍白色。
【诊断】
根据病史及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病料涂片染色发现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即可确诊本病,必要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注意与本病有类似表现的葡萄球菌病、鸡传染性贫血病等的鉴别。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毒,及时清除病死禽。据报道,一日龄接种梭菌联苗可减少本病发生。
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土霉素、磺胺等,对病鸡群进行治疗,有较好疗效。
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常发于2~8周龄鸡,发病死亡率为5%~50%。
【病原】
本病病原为梭状芽胞菌属C型产气荚膜梭菌。
【症状】
病鸡食欲消失,粪便呈暗黑色,可能混有血液。鸡群中发病迅速。慢性病鸡消瘦,足部有出血及坏死灶。
【病变】
病变主要在小肠,特别是后1/3段增厚,肠壁充血,有许多边界清晰的坏死灶。严重者坏死灶可造成肠壁穿孔,形成腹膜炎和肠粘连。肝、脾肿大,出血,有的肝表面散在着灰黄色坏死灶。
【诊断】
根据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肠粘膜刮取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发现梭状芽胞杆菌即可确诊。本病主要应与球虫病进行鉴别。
【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及饲料卫生,可减少这类芽胞菌增殖,进而防止本病发生。
病鸡群选用新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可防止本病暴发和传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