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传染病的防治14—禽痘
禽痘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粘膜上出现特征性痘疤。自然情况下,鸡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火鸡,也可感染鸭、鹅、鸽、金丝雀等其他鸟类发生痘疤。
【病原】
本病病原体均为痘病毒科痘病毒属成员,包括鸡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鸽痘病毒、鹌鹑痘病毒等。自然条件下,每种病毒只感染同种宿主,除少数病例外,一般不发生交叉感染。
【症状】
皮肤型症状一般较轻,只表现沉郁和采食不良,几乎不死亡。如果是全身性痘疤则表现贫血和衰弱。粘膜型由于病变出现在气管粘膜上而表现呼吸和吞咽困难,常窒息死亡。
【病变】
皮肤型:在鸡冠、肉髯、嘴角、眼皮、面部、腿、爪等无毛部分出现痘疤。痘疤开始为黄白色结节,干硬、干燥后成深褐色痂皮,多于3~4周脱落。
粘膜型:痘疤常发生在口腔、,咽喉、上腭、食道或气管粘膜上,开始为黄白色结节,以后逐渐融合成大片黄白色干酪样假膜,不易剥离。
【诊断】
本病根据症状及眼观病变不难作出诊断。对疑似病例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胞浆包涵体或分离病毒来确诊。注意粘膜型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鉴别诊断。
【防治】
有弱毒疫苗可供免疫,加强卫生管理,消灭昆虫等可有效减少本病发生。
对患禽剥离痘痂后,用龙胆紫或碘酊处理,同时使用抗菌素控制细菌性感染,可有助于患禽恢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