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传染病的防治3——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多发于3~6周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一般为20%~50%。
【病原】
本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自然宿主为鸡和火鸡。
【症状】
本病在1957年首次暴发于美国甘保罗市,故又称为甘保罗病。病鸡精神不振,食欲明显减退,从开始到高峰都以排泄米汤样、水样白色粪便为特征。恢复期则出现带绿色粪便。严重衰弱者死亡,轻者耐过而自愈。本病在养鸡场广泛蔓延,多呈不显性感染,通常在母源抗体低时,或野外有本病流行病毒较强时,以及饲养环境不当等因素条件下,易感染发病。
【病变】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法氏囊受损,发病后1~3天法氏囊肿大,第4天达高峰,其重量可达正常的2倍,以后渐渐缩小,重量减轻,到后期可萎缩成正常的1/3,法氏囊的颜色由原来的白色变成奶酪样黄色或黑紫红色,严重者浆膜面可呈胶冻状水肿。由于组织坏死,囊壁呈黄白色颗粒状,有时粘膜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此外还可见肾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着,腿肌和胸肌有条纹状和斑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粘膜交界处有出血带。
【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如突然减食、精神沉郁、拉白色粘液样或蛋清样粪便及特征性病变如肌肉出血、法氏囊肿胀、出血、坏死或胶样浸润等,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对疑似病例可采法氏囊或脾脏接种鸡胚或易感细胞进行分离鉴定或用血清学检查法如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ELISA、中和试验或RNA电泳等确诊本病。注意与球虫病、包涵体肝炎、新城疫、住白细胞虫病等相区别。
【防治】
鸡场要坚决贯彻执行兽医卫生综合防制措施。对雏鸡舍和患过本病的鸡舍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种鸡场还应做好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为防止育雏早期的隐性感染和提高雏鸡阶段的免疫效果,种鸡场应做好主动免疫工作。雏鸡阶段多采用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免疫,经2~3次免疫。首次免疫的时间非常关键,母源抗体低则应在7~10日龄首次免疫,母源抗体高时,首次免疫应在14~18日龄进行。同时搞好育雏期卫生消毒工作,可望收到较好结果。
用被动免疫的办法进行特异性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多用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肌注,在发病早中期使用效果较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