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王中秋 发表于 2011-10-9 16:56:56

番鸭新肝炎病的诊治

一例番鸭新肝炎的诊治

天津万象药业技术服务部王中秋 杨玲

番鸭主要饲养在我国东南沿海数省,近几年北方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的饲养量也有增加。这是一种耐粗饲、抗病力很强的家禽种属。但今年以来,不少地区流行番鸭的新肝炎病,颇令养殖户头疼。据笔者的了解,业内专家对该病的确认暂定名是“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是新型的鸭呼肠孤病毒病。为区别于传统的鸭病毒性肝炎故名鸭的新肝炎病。其发病的临床特征几乎与通常的鸭病毒性肝炎无异,只是剖检病变不同。笔者经过对不同地区的病例的归纳与整理,试图以浙江金华地区的一例来做一分析,供业内同仁参考。
据资料显示,该病的番鸭临床病例最先报道于福建省,时间是2005年。随后几年番鸭以外的其它鸭品种均有发病的报道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以两周以内日龄居多。通常病程5~7天,发病率按报道说是5%~15%,可实际上要高些,因为临床上有误诊的也有未统计的。有分析认为该病与种鸭有关,但未见科学的统计学的佐证。也有分析认为其传播途径广泛,如空气、水、饲料、垫料、病鸭、死鸭、鸟兽、粪便、车辆、用具、人员等都会是媒介。
临床病例为9日龄番鸭3000羽,属棚圈半水塘饲养,发病初期大群采食下降,部分鸭逐渐委顿,闭目、卧地懒动、腹泻,有些呈神经症状,死前角弓反张。病鸭肝略肿大(有的不肿),颜色呈淡黄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有的有坏死灶,脾肿大有坏死斑。心、肾、法氏囊分别有出血点,但不是诸多出血点集于一身。死亡先是以弱雏和继发感染的鸭居多,继而大群健康鸭患病后也死亡不断。
治疗上,应用鸭肝炎卵抗、头孢噻肟、双黄连粉针逐只注射(混合每羽0.8~1ml),结合利胆保肝的中药,再辅以免疫增强剂连用两天,后仍以保肝、增免为主继续用药三天,病情得以控制,大群逐渐康复,但因病至弱的鸭消瘦、生长停滞,只能淘汰。全程死淘率19%。
对于该病的诊断,要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和俗称的鸭“肝白点病”“花肝病”和番鸭坏死性肝炎相区别。主要区别在于鸭的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点状、斑状出血和坏死,脾肿大坏死明显,但肝只是稍肿甚至不肿,病鸭也没有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脚软表现。
笔者认为,业内对该病的认识目前尚不深入,有许多问题还未系统总结。例如,该发病鸭场所在地区通常是一个鸭场发病,会在几天内波及周边,但不是流行病那样明显的一连串一片地发生,有跳跃式的特点,而各个养殖场之间并无严格的隔离措施。各场户免疫也是次数不等、疫苗来源不一。一般是出壳第二天皮下注射肝白点、细小病毒、小鹅瘟,10日龄,一月龄做流感疫苗。笔者了解到,有的鸭场无论做不做苗都发病,也有的鸭场只在出壳后由孵化场做苗,饲养过程中只打卵抗防治病,但发病不严重。饲养密度小的鸭场发病要低些,饲喂青绿饲草比例大的鸭场发病也低。预防性投药似乎不起作用。
还有饲料营养问题,目前市售饲料多以催肥增重为目的,有的还添加激素类药物和预防肠道病药物。饲料在高温和梅雨天气饲料还会有不同程度霉变发生,饲料原料尤其维生素的效价降解与如何补充(如鸭对维生A的需求和缺乏后的敏感度就高于鸡),生产工艺、储存、与粗青饲料的搭配比例等,所有这一切都存在不等的变数,这些变数会影响鸭群机体的免疫水平和抗逆性。这方面的认识几乎是空白。
由于老病不去,新病又添,养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疫苗和兽药的开发速度赶不上发病速度,也赶不上规模养殖的密度增加速度,又由于目前鸭用疫苗的使用不够充分,免疫不算普遍,养殖户也认识不足,所以要从供种来源、饲料营养、适量运动、饮水清洁、免疫增强剂上加强管控,防患于未然。
今后,抗血清或卵抗可能是主要的治疗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和传统疫苗、药物、辅助性免疫增强剂之间,还有与免疫时间、预防性投药时间、用量、协同、拮抗等相关领域该如何照样,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
从饲养管理上说,番鸭原产南美,自清初就已经在我国饲养,早已适应我国的自然条件,在向内地推广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它具有坚硬的喙,啄食能力很强,对粗纤维的利用仅次于鹅,在庭院饲养、野散和放牧状态下发病不多。番鸭发病逐年增多很大程度上是饲养密度过大加上通风、日照、活动量不足,野生的自然饲料摄入不足等原因所致。因此棚圈饲养不要忽略驱赶鸭群定时运动、戏水和青绿饲草的补充。
总之,我们面临的养殖现状要求我们业内同仁不断探讨新问题,番鸭新肝炎病的防治就是一例。

会计网 发表于 2011-10-9 17:17:58

谢谢:victory: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番鸭新肝炎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