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的防病特点及防治
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 疫病防治 >> 疾病防治 >> 禽 >> 鸡白痢的防病特点及防治鸡白痢的防病特点及防治
原发表日期: 2011-09-04文章来源: 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鸡表现为不食、嗜睡、下痢,心肌、肝、肺等器官有坏死性结节。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严重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原因之一。成年鸡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可成为带菌鸡,是本病主要传播来源。
一、流行特点
1.本病可发生于各种禽类,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本病,褐羽鸡种比白羽鸡种易感。2—3W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4W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成年鸡感染后长纯在于卵泡和输卵管及睾丸,成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当有应激因素或抵抗力下降时,出现临床症状。
2.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健康鸡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特别是鱼粉和骨粉等动物性蛋白原料)、饮水、用具经消化道感染。本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经带菌蛋垂直传播。感染的母鸡所产蛋约1/3带有鸡白痢沙门氏菌。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受精等途径也可感染。带菌的鼠类在本病的传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鸡群过度拥挤、潮湿、育雏温度过低、通风不好、运输及缺乏适宜的饲料等都是诱发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症状
1.出雏率降低,雏鸡出壳后4-6天开始发病并出现死亡,7-10天为为死亡高峰。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羽毛逆立,两翅下垂,怕冷,扎堆,白色下痢,其粪便长粘在肛门周围的羽毛上,糊肛。急性病鸡不发生下痢即可死亡。耐过的鸡发育慢,终生带菌。
2.雏鸡出现关节肿胀,跛行,有的有呼吸困难。
3.成鸡感染后,临床上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而成为带菌鸡。其产蛋率和种蛋孵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鸡冠发育不良,萎缩发干,有白膜。各种应激和疾病可激发本病。有些病鸡出现“垂腹”现象。种公鸡感染后表现精液稀薄,受精率低。
三、剖检变化
1.出壳后5天内死亡的雏鸡,肝肿大、发黄,脾肿大,卵黄吸收不好,呈油脂状,7天后死亡的雏鸡肝、脾肿大,有少量散在的针尖大的坏死灶。
2.病程较长的雏鸡心肌有灰白色的增生结节,心包膜增厚发白,心包液混浊;肺有灰褐色结节。盲肠膨大,有干酪样拴子。病菌侵入关节,可见跗关节肿胀,关节腔有黄白色液体。
3.母鸡卵巢异常,卵泡萎缩、变形,呈褐绿色、钟摆状。由于卵巢炎而造成卵栓、腹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膨大内有干酪样物。
4.公鸡常见睾丸炎,睾丸单侧性萎缩变硬,出现散在的小脓肿。
四、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如果确诊,则需要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成年鸡白痢特别是阳性带菌鸡一般很难发现,必须借用血清学检查,才能查出病鸡和带菌鸡。
1.细菌的分离鉴定 自病鸡、死鸡的心、肝、脾、肺、卵巢和睾丸等器官(常用肝脏)采集病料,接种于加血清的琼脂平板上,即可获得纯培养物,菌落细小、光滑、半透明,直径1—2mm(比其他沙门菌的菌落小)。涂片染色为革兰阴性小杆菌,两端稍圆,无芽胞。
2.平板凝集试验 将待检鸡全血或血清1滴置于玻片上,加入2滴有色抗原(含菌1000000000000个/ml,以结晶紫染色及枸椽酸钠抗凝),轻摇,在室温下2min内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3.鉴别诊断 鸡白痢产生的症状与病变并不是该病所特有的,鸡伤寒和鸡副伤寒都可以产生相似的症状和病灶。鸡白痢在肺部引起的结节与曲霉菌相似,在雏鸡引起的关节炎和腱鞘的病变与滑液支原体和葡萄球菌病相似。成年鸡的局部感染,如心包囊和卵巢的病灶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其他沙门菌引起的病变完全一致。还应注意鸡白痢与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球虫病的区别。
五、预防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主要原则是:杜绝病原的传入,消除带菌鸡。
(1)净化种鸡群 ,建立无鸡白痢的健康种鸡群。应从无鸡白痢的鸡场引进种鸡或种蛋。种鸡场具体做法是:首次检查可在阳性出现率最高的60一70日龄进行,第二次检查可在120日龄左右进行,发现阳性鸡及时淘汰,连续两次做全群全血凝集试验均为阴性者,可留为种用。
(2)严格消毒 种蛋入孵前要熏蒸消毒,做好孵化环境、孵化器、出雏器及所有器具的消毒。
(3).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 育雏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饲养密度应严格控制。雏鸡应给予颗粒化饲料,并少喂勤添,以最大限度减少鸡白痢沙门菌经污染的饲料传入鸡群的可能性。注意观察鸡群动态,发现糊肛鸡应及时隔离或淘汰。
(4)育雏早期可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雏鸡从1日龄开始,在饮水中添加敏感抗菌素,预防鸡白痢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氟哌酸、乳环、左氧、头孢噻呋等。
六、 治疗
磺胺类、呋喃类和某些抗生素(如强力霉素、乳酸环丙沙星、盐酸恩诺沙星、盐酸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对该病都有效,但饲料中长期加药,易出现耐药性菌株。应换用不同的药物,交叉给药,以杀死耐药菌株 。
投稿人: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谢谢楼主,分享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