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喉气管炎
<P>疾病概述: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呼吸困难、喘气、咳出血样渗出物为特征,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肿胀、水肿,形成糜烂和出血。蛋鸡产蛋量显著下降,还造成鸡只大批死亡,从而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原 疱疹病毒可在感染鸡胚的尿囊膜上形成典型的痘斑,也可在鸡胚肝细胞、鸡肾细胞、鸡胚肾细胞、鸡胚肺细胞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病毒对脂类溶剂、热和各种消毒剂均敏感,但在20~60℃较稳定,在乙醚中24小时后丧失感染性。55℃10~15分钟,30℃48小时可灭活;3%甲酚或1%碱溶液中1分钟可杀死病毒。流行病学:本病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鸡为主要的自然宿主,各年龄均可感染,但以4~10月龄的成年鸡尤为严重且多表现典型症状。野鸡、鹌鹑、孔雀和幼火鸡也可感染,其它禽类和哺乳类动物不感染。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约有2%的康复鸡能带毒2年,可经上呼吸道和眼内感染。在气管内接种或用喷雾法人工感染,能使30日龄的雏鸡在3~13天内发病。污染的垫料和用具也能带毒。强毒疫苗接种鸡群后,能造成散毒污染环境。本病传播迅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可高达90%~100%,死亡率5%~50%不等,耐过本病的鸡具有长期免疫力。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12天,人工气管内接种为2~4天。(1)急性型(喉气管型)主要在成年鸡发生,传播迅速,短期内全群感染。病鸡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每次呼吸时突然向上向前伸头张口并伴有鸣音和喘气声,喘气和咳嗽严重,咳嗽多呈痉挛性,并咳出带血的粘液或血凝块。病重者头颈卷缩,嘴喙下垂,眼全闭。检查喉部,可见粘膜上附有黄色或带血的浓稠粘液或豆渣样物质。产蛋鸡的产蛋量下降约12%。病程一般为10~14天,康复后有的鸡可能成为带毒者。(2)温和型(眼结膜型)主要为30~40日龄的鸡发生,症状较轻。病初眼角积聚泡沫性分泌物,流泪,眼结膜炎,不断用爪抓眼,眼睛轻度充血,眼睑肿胀和粘连,严重的失明。病的后期角膜混浊、溃疡,鼻腔有持续性的浆液性分泌物,眶下窦肿胀。病鸡偶见呼吸困难,表现生长迟缓,死亡率常为5%。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喉头和气管,在喙的周围常附有带血的粘液。喉头和气管粘膜肿胀、充血、出血、甚至坏死,气管腔内常充满血凝块、粘液、淡黄色干酪样渗出物或气管塞。有些病例,渗出液出现于气管下部,并使炎症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温和型病例一般只出现眼结膜和眶下窦上皮水肿和充血,有时角膜混浊,眶下窦肿胀有干酪样物质。
实验室检查:根据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不难作出诊断,若鸡日龄较小或症状病理变化不明,尚需进一步进行分离病毒和血清学试验以确诊。
防止措施:预防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通风,注意环境卫生,不引进病鸡,并严格执行消毒卫生措施。(2)治疗发生本病后,用杀菌剂每日进行1~2次消毒,以杀死鸡舍中的病毒,并辅之以泰乐加、链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药物治疗以防细菌继发感染。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在临床上使用某些中草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可减轻病鸡的呼吸困难。矮地茶、野菊花、枇杷叶、冬桑叶、扁柏叶、青木香、山荆芥、皂角刺、陈皮、甘草各20克,混合煎水,取药水拌料或作饮水喂鸡50只,混合药量为成鸡平均5克,鲜药加倍,小鸡减半,有一定的效果。麻黄、杏仁、厚朴、陈皮、甘草各1份,苏子、半夏、前胡、桑皮、木香各2份,混合煎水,取药水拌饲料或饮水喂鸡,每只鸡平均喂混合干药粉5克,雏鸡减半,效果确实。(3)防制本病的重要方法是免疫接种,弱毒疫苗首免在28日龄左右,二免在首免后6周,即鸡只70日龄左右进行,免疫方法有眶下窦与鼻内滴注、点眼及饮水免疫等。鸡群接种后可产生一定的疫苗反应,轻者出现结膜炎和鼻炎,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因此所使用的疫苗必须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并结合当地情况,同时做好兽医卫生管理工作。此外,使用传染性喉气管炎与鸡痘二联苗效果也不错。</P> 谢谢了,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