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希国 发表于 2011-4-22 16:38:47

鸡“瘸腿”病因分析

一、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瘸腿”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MD)
*鸡新城疫(ND)
*病毒性关节炎
*禽脑脊髓炎(AE)
*传染性滑膜炎(MS)
*葡萄球菌病
*禽霍乱(FC)
二、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瘸腿”
营养因素引起“瘸腿”

饲养管理因素引起的“瘸腿”

数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瘸腿”
1、神经型马立克氏病
常见于3—4个月龄的幼鸡,其临床表现由于所侵害神经的不同而异,只有侵害坐骨神经丛时,才出现瘸腿症状;
此型病鸡,常引起一肢或两肢发生不全麻痹或麻痹,步态不稳,最常见的特征性姿势是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的“劈叉”姿势;这在诊断时具有重要意义。
MD的腿麻痹症状是进行性的,先是一腿或两腿的不全麻痹,病鸡呈现运动失调,步态拘僵或不稳,以后即发生完全麻痹,不能行走,蹲伏在地;如是单侧腿麻痹,用手触摸麻痹腿时,其温度低于另侧腿。
除常见坐骨神经受侵害的症状外,也常见到臂神经和支配颈部肌肉神经的受害症状,病鸡翅膀或头下垂,头颈歪斜等。
剖检时,内脏器官常无肿瘤病变,主要侵害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而以坐骨神经丛和臂神经丛的病变最明显;受侵害的神经比正常的粗2—3倍或以上,呈灰色或黄白色,水肿,横纹消失。
由于病变常是单侧性的,因此在与对侧神经对比时,即使很轻微的变化也容易检查出。
2、鸡新城疫
ND是一种多病型的传染病,只有病程稍长的部分亚急性和慢性病鸡以及目前流行的非典型病鸡才呈现精神委顿,步态不稳,一肢或两肢的瘸腿或麻痹。
但ND病鸡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可见有张口伸颈呼吸,“咯咯”的喘鸣声,或突发怪叫声,嗉囊内充满液体和气体,倒提病鸡时,从口内流出多量牵缕状粘液,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有时混有血液,神经症状明显,除腿麻痹外,有的病鸡两翅及尾羽下垂,站立不稳,头、颈伸向腹下或后仰,或将头、颈歪向一侧而嘴向上,有时作转圈运动。
产蛋鸡感染非典型ND,上述症状均不明显,仅见部分病鸡张口呼吸、拉稀、产蛋率明显下降、在采食或受惊时出现颈扭转等神经症状,每日或隔数日总有少数鸡死亡。
剖检有利于病的诊断,在典型新城疫时,消化道的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是其主要病变,腺胃粘膜上的出血与溃疡,肠道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尤其是十二指肠后段和空肠、回肠、泄殖腔以及盲肠扁桃体等处有好发的倾向。心冠脂肪,各粘膜和内脏浆膜面等处有出血点。
在非典型新城疫时,前述病变常缺乏或不明显,仅见轻度小出血点,但盲肠扁桃体的肿胀、出血或坏死以及肠粘膜的卡他性炎症还较多见。
慢性病鸡的腿虽常出现麻痹,但坐骨神经常无明显的眼观变化,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有非化脓性脑炎的变化。
对非典型的ND鸡群,若做ND HI试验时,其HI抗体效价相差悬殊,有的测不到抗体或在1:8以下,而有的可高达1:512以上,以此即可鉴别。
3、病毒性关节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4—7周龄的肉鸡,病鸡跛行,患肢不能伸张,不敢负重,运动障碍。但检查患肢时,可见跗关节肿胀,患病关节上方的腱鞘(跎屈肌和跎伸肌腱鞘)肿胀,触诊有波动感。
病鸡常蹲坐在跗关节上,有时跗关节以下的部分屈曲变形。50日龄以上的鸡有时可见腓肠肌腱分裂,切开肿胀部,见有少量黄色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跗关节内滑膜有点状出血,分裂的腓肠肌腱肥厚和硬化。
在进行临床和病理学诊断的同时,若进行本病的琼脂扩散和免疫荧光等试验,则有利于与其他能引起跛行疾病的鉴别。
4、禽脑脊髓炎
本病主要是幼雏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呈现运动失调和震颤为其主要特征:病鸡步态异常,易与其他呈现跛行的疾病误诊。
AE主要是2—3周龄雏鸡感染,其中以1—2周龄雏多发,但也有在出雏时就可见到病雏(经蛋传播)。
AE的共济失调为渐进性的,病初只表现轻度的眼神迟钝,继之出现在驱赶时才易发现的共济失调,严重时两肢瘫痪,蹲坐在跗关节上,或勉强用跗、胫关节着地行走,病雏易倾斜或向后跌倒。
AE的另一特征为头、颈部的震颤,尤其是刺激病鸡时,更为明显而持久。
病鸡不能采食和饮水,常被其他鸡踩踏、衰竭而死。
病雏的眼观病变不明显,而病理组织学检查具有诊断和鉴别意义。如见有中枢神经内神经胶质细胞症,淋巴细胞围管性湿润,轴索型的神经节细胞的变性,肌胃的肌壁内有淋巴细胞密集时,即可诊断为AE。如能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更有利于病的确诊。
5、传染性滑膜炎
传染性滑膜炎
本病又称滑液囊支原体感染。
病鸡常呈现关节肿大、跛行和喜卧地。以4—12周龄鸡最易感,病变多发于跗关节和趾踵部(脚垫),跗关节红肿,关节变形,行走时呈八字步,甚至不能行走,有的脚垫肿胀和胸部囊肿。鸡群中除有滑膜炎症状的病鸡外,还可见有以呼吸困难为主的呼吸型病鸡。
切开跗关节、翼和脚垫的肿胀部时,于腱鞘的滑液囊膜内可见有黄色奶油样渗出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在腱鞘、关节、甚至肌肉和气囊中都可发现干酪样物,关节面,尤其是跗关节和肩关节见有浅的溃疡。
6、葡萄球菌病
本病也是一种多病型传染病,只有慢性关节炎型呈现跛行和伏卧等“瘸腿”症状。
关节炎型病鸡多发于趾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常数个关节发生炎性肿胀,多因外伤而感染。
病鸡关节肿大,有热痛感,跛行,不能站立,喜伏卧,但仍能吃食和饮水,常因采食困难,最后衰竭而死。
切开肿胀部,可见滑膜增厚,关节腔内有浆液乃至干酪样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增生,关节畸形。
严重病例,关节的炎症可从邻近的骨骺部扩展引起骨髓炎,此时股骨头部肿大,疏松脆弱,极易发生骨折。
实质脏器通常无病变。取病变部渗出物进行涂片检查时,可见大量葡萄球菌。
7、禽霍乱
在慢性型病鸡,当病原菌侵入关节时,可引起关节肿胀和化脓,因而出现跛行。
鸡群中发生慢性禽霍乱时,除了可见关节肿胀和跛行的病鸡外,还可见到有的病鸡的鸡冠和肉髯肿胀、苍白,有的呼吸道症状明显,鼻窦肿大,鼻流粘液。
若从病死鸡的内脏器官或肿胀的关节内渗出物中分离到多杀巴氏杆菌时,则有利于病的诊断与鉴别。
8、营养因素引起“瘸腿”
(一)、无机盐缺乏所致的“瘸腿”
(1)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
       *   缺乏时幼鸡腿无力,爪变软易弯曲,以飞节着地,呈蹲状休息;成年鸡腿变软无力,负重时呈弓状,严重时用两腿甚至飞节着地和尾巴“三脚”负重。
       *   3—4周龄内的雏鸡如果给予低磷、高钙饲料时,会引起雏鸡生长迟缓,胫骨短而细,鸡易蹲下不愿走动。相反,日粮中高磷、低钙也会发生腿畸形。
一般钙、磷比例为1:0.7,产蛋鸡的用量应为3:0.75(钙约为磷的4倍)。
日粮中要注意补骨粉、蛋壳粉等矿物质,并加喂鱼肝油,雏鸡每天1—3滴。
如果两者比例不当或维生素D缺乏,鸡就不能很好的吸收钙、磷,此时,鸡就会患软骨症,产软壳蛋。其发生原因并不是完全由于饲料中含钙不足,可能是热应激和维生素D3不足,或对钙的吸收不良。
由于钙磷饲料种类不同,其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和吸收速度也不一样;如骨粉、石粉等饲料含钙量很多,其在胃肠中吸收得快,排泄也快,如每日补充量不够,同样也可形成与缺钙相同的状态。
笼养产蛋鸡疲劳症是缺磷的表现。
饲料被黄曲霉污染时,也会发生继发性缺钙。
(2)硒缺乏
多见于3—6周龄雏鸡,表现为全身软弱无力,行动强拘,有时以跗关节着地行走,倒地后很难站立。
有的表现出运动失调,摇头,头向后仰或向下垂或扭向一侧。
有的在腹部、胸部、腿部等皮下出现水肿
剖检见脑组织,尤其是小脑肿胀,散存有细小坏死灶和出血点,先为灰白色,后变成浑浊的黄绿色。
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硒0.1—0.2毫克,可满足鸡体对硒的要求。
病鸡治疗可用0.05%亚硒酸钠溶液1毫升肌注,并同时改善饲养管理,日粮中加入0.00002%亚硒酸钠或植物油5克,连用5—7天。
(3)锰缺乏
锰的主要作用与钙、磷代谢有密切关系,钙、磷比例适合时,可提高锰的吸收量,如两者比例不当,则锰不能吸收。
锰是禽体内数种酶(精氨酸酶、半胱氨酸脱巯基酶、硫氨素酶、肌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的成分,这些酶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与家禽骨骼的发育、生长、繁殖和造血机能有关。
禽类对锰元素的需要量比哺乳动物高得多,而禽小肠对锰的吸收率却很低,所以禽的饲料中更需要补充锰,特别是有大量的玉米和鱼粉的副产品组成的饲料更应如此。
雏鸡缺锰时,表现为骨骼发育不良,骨短粗,腿短外翻,胫跗关节异常肿大,脱腱(称滑腱症),病雏不能站立和行走,难以采食、饮水,逐渐消瘦而死。
产蛋母鸡缺锰时所产受精卵的孵化率低以及胚胎的软骨营养不良,胚胎的死亡高峰发生在孵化的第20和21天。
软骨营养不良胚胎的特征是腿非常短粗、翅膀短、鹦鹉嘴、球形头、腹外突以及绒羽和体发育停滞,大多数胚胎有明显的腹水。
用此种蛋孵出的雏鸡有时表现运动失调,特别是受到刺激后,头可能向前伸并向体下弯曲,或缩向背后,可保持正常的生长,但不能完全恢复,而短骨是此种病雏一直具有的特征。
饲料中锰的添加量一般为0.006%--0.008%
防治按每千克饲料添加0.1—0.2克硫酸锰,或饮水中加入0.01%高锰酸钾,每天饮用2—3次,连用2天,停2—3天,在饮2天。
(4)锌缺乏
锌参与多种酶的组成,它对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利用以及加速禽体和羽毛的生长都起重要作用。
雏鸡发生锌缺乏症时,生长缓慢,羽毛生长不良,2个月龄以内小雏胫骨短粗,跗关节增大,常蹲伏地面,行走时常呈笨拙的关节炎步态。胫部皮肤呈鳞片状,容易成片脱落,这是家禽缺锌的明显表现。
鸡的日粮中,每千克饲料要保证含锌50—100毫克。
(5)钠与氯
二者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渗透压和体液酸碱平衡。
饲料中缺钠时,禽不仅不能生长,还可发生骨松软,角膜角质化,性腺功能丧失,细胞功能改变,饲料利用率降低,以及血浆与特殊体液量减少。
氯缺时,雏鸡生长速度极低,死亡率高,血液浓缩,脱水。当受到惊吓时,雏鸡向前倒下,两腿向后伸展,这种“麻痹”状态持续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若再受刺激,“麻痹”状态仍可发生。
如饲料中食盐的含量超过2%(达4%)时,即可出现食盐中毒症状,病鸡不能站立,极度口渴,肌肉明显虚弱,死亡前出现抽搐。
(6)铜
铜能促进铁的吸收、利用与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还参与几种酶的活动。铜与骨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缺铜时,可引起贫血,骨质疏松,产蛋率下降,降低种蛋的孵化率,同时不利于钙、磷在软骨基质上的沉着,因此雏鸡的骨骼变脆,易于折断,骨骼处的软骨增厚。有的病禽有运动失调,痉挛性麻痹等症状。
(二)、维生素缺乏所致的“瘸腿”
维生素是家禽维持正常生长、繁殖、产蛋和健康所必需的微量物质。
饲料中维生素明显缺乏时,将导致与这一特定维生素有关的代谢过程的破坏,这就引起维生素缺乏病。
(1)维生素A缺乏
       *    表现行动迟缓,趾爪卷缩,站立困难,以尾支地。
       *    剖检肾肿大色淡,表面出现灰白色网状花纹,输尿管变粗,内堵塞着尿酸盐结晶,心外膜、肝、脾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样尿酸盐沉积
       *    可用鱼肝油混入饲料内,每只鸡每天补给1—2毫升。
(2)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
与糖类的代谢有关,缺乏时糖代谢受障碍,使神经组织的能量供应不足,神经机能受影响,因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或外周神经麻痹,病雏出现痉挛或麻痹症状。
病初是趾的屈肌先呈现麻痹,然后向上蔓延到腿、翅、颈的伸肌发生痉挛,头向背后极度弯曲,呈现“观星”姿势。
剖检皮下广泛性水肿,肾上腺肥大,胃肠粘膜炎症。
每只鸡每天应补充2—5毫克。
(3)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
病鸡趾爪向内卷缩成拳状,两腿八叉瘫痪,故称卷趾麻痹症。
特征症状是病鸡的趾爪向内蜷缩,两肢瘫痪,以跗关节着地,行走困难,生长缓慢,腿部肌肉萎缩并松弛,皮肤干而粗糙,到后期不能运动,只是伸腿卧地。
剖检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明显肿胀与松软,坐骨神经肿胀超过正常的4—5倍。
每只鸡每天喂服2—5克。
(4)维生素B3(泛酸)缺乏
病鸡腿部球关节发生疣状隆凸物,可因脱腱病而死亡。
每千克饲料补充泛酸钙8毫克。
(5)烟酸(B族维生素)缺乏
雏鸡缺乏时,腿部关节肿大,趾、爪呈痉挛状。
生长鸡缺乏时,生长停滞,关节肿大,骨短粗,腿弯曲。
饲料中加入0.003%--0.0045%烟酸可维持最高生长率和防止脱腱症。
(6)维生素B6(吡哆醇)缺乏
病鸡表现为异常兴奋,不随意运动,以胸着地,足抬起,扑动翅膀或翅膀松垂,做翻滚动作,腿呈快速划水状,头常后扬。
在饲料中添加0.0007%。
(7)维生素D3缺乏
雏鸡一般在1月龄左右发病,也有10天左右出现病状的。
表现为生长不良,腿部无力,走路摇晃,站立困难,常以跗关节着地。
剖检骨质疏松,脊柱及肋、趾骨端软骨膨大呈球状,胸骨弯曲,胸廓缩小。
饲料中添加量为200—500国际单位/千克饲料,或加入鱼肝油10—20毫升/千克饲料,个别发病鸡可投喂鱼肝油2—3滴,每天3次,连喂一周,效果明显。
(8)维生素E缺乏
引起脑软化症。
多发生1月令左右,表现为头向下或向一侧扭转,两腿痉挛性抽搐,呈癫痫样发作,倒地侧卧。
剖检脑膜充血、水肿,小脑肿胀变软,表面散在有细小的出血点和液化性坏死灶,由灰白色变为黄绿色浑浊。
产蛋鸡缺乏时,所产种蛋的孵化率明显降低,胚胎常在孵化的第4天或更迟的时间内死亡。
每只鸡内服维生素E300国际单位,每日1—2次,或在饲料中添加0.5%的植物油。
(9)生物素(B族维生素)缺乏
可引起脱腱症。
足底和趾皮肤龟裂、出血、结痂、足垫皮炎,常导致脂肪肝综合症。
剖检肝、肾有大量脂肪蓄积。
饲料中添加量为0.00015%--0.0003%。
(10)胆碱缺乏
会引起骨短粗病,跗关节增大,脚弯向旁边而产生滑腱症。
用氯化胆碱防治效果最好,每吨饲料可添加氯化胆碱1.5千克。氯化胆碱除了可防止滑腱症外,还可预防肝、肾脂肪沉积级组织变性而产生脂肪肝,节省蛋氨酸,起促生长等作用。
(三)、饲养管理因素引起的“瘸腿”
饲料单一或饲料中缺乏某种营养成分可致“瘸腿”。谷实类饲料含淀粉多,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少,其他营养素都较低,长期饲喂以玉米为主的饲料而不配合使用其他优质蛋白质饲料时,由于玉米中氨基酸含量的不平衡,特别是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低;钙含量低,而磷含量高,钙、磷比例不适宜;赖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的缺乏,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率。
当禽体内缺乏赖氨酸时,除可引起幼禽生长停滞、消瘦外,还可使骨的钙化失常。
此外,玉米、禾谷类饲料中烟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很少,且呈结合状态,无活性,容易出现烟酸(维生素PP)缺乏症,呈现跗关节肿大和骨短粗症相似的腿骨弯曲。因此,利用谷实类饲料饲喂家禽时,必须与其他优质蛋白质饲料配合使用,并要考虑氨基酸的需要量。
应用鞣酸含量高的高粱、菜籽饼等饲喂雏鸡时,可能由于胶原合成减少,使腿扭曲、跗关节肿胀的发生率增高。
给雏鸡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玉米饲料时,腿扭曲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使用蛋白质含量(特别是动物性蛋白质)很高的饲料喂鸡,尤其是维生素A和D不足的情况下,常因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尿酸盐大量沉积于关节和内脏,形成痛风症。
在关节痛风时,病鸡的脚趾和腿部关节肿胀,运动时两腿软弱无力。
剖检关节表面及其周围组织中有白色尿酸盐沉着,有些关节面还发生糜烂。
(四)、数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瘸腿”
单种营养因素的缺乏虽可引起鸡的“瘸腿”,但实际情况下由单一营养因素缺乏所致的“瘸腿”还是比较少见,这是因为随着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饲粮中已含有足够量鸡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但临床实践中禽腿异常的病例仍不断发生,这可能与数种营养因子的相互作用或某些饲料中含有某种未知的抗营养因子有关。
有人观察到胫骨软骨营养障碍和胫骨软骨发育不良,与鸡的生长速度、体重以及饲料中能量水平有关。
用高水平能量的饲料喂鸡,可使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增加,随能量水平的下降而下降。
生长速度快和重型鸡的脚畸形发生率要比生长速度慢和轻型鸡的发病率高。
有些物质如组氨酸、胱氨酸有利于锌的吸收。缺锌饲料添加组氨酸,可减轻腿畸形的发生。而植酸、鞣酸、过量钙、过量铁都不利于锌的吸收。所以,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使因缺锌发生的腿畸形加剧。
生物素参与亚麻酸转化成花生四烯酸的过程,所以缺乏生物素的皮肤症状和胫骨软骨营养障碍,可通过提高饲料中必需脂肪酸水平来缓解。一种似生物素缺乏症的跗部综合症,仅添加生物素是无效的,若在添加生物素的同时加入叶酸(维生素B1和泛酸)却非常有效。
由此可见,鸡“瘸腿”的病因十分复杂,与传染性疾病、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在营养因素方面不仅限于简单的某种营养成分的缺乏,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不平衡或饲料成分中存在有营养拮抗物质,可能是引起鸡“瘸腿”更为常见的原因。
因此,在诊断“瘸腿”病鸡时,诊断者决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思想,轻易地提出诊断结论,而应对鸡群的饲养管理、环境条件、营养水平(饲料)、品种(遗传因素)等状况,予以细致地考虑,然后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毒物的检验。
在进行鸡病诊断中,不仅要注意腿部的症状和病变,而且对全身各脏器、组织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各种应激因素在“瘸腿”的发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多种多样应激因素的调查和了解,必要时,应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病理组织学检验,这对疾病的确诊、病因分析和鉴别诊断都是非常有益的。

养禽实战专家靳希国
2006年3月

靳希国 发表于 2011-5-5 09:34:51

个人课件,希望给养殖户有所帮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鸡“瘸腿”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