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肠炎拉稀的防治体会
部分地区,鸡群出现拉稀便、料便等症状为主的疾病,单纯使用肠炎药效果不明显或用药有效,停药后又复发,致使药费增多,料肉比也增高,鸡只生长速度下降,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病各日龄的的鸡均有发生,最早的可在三、四日龄时就出现粪便发黄不成形的的情况。但以30天左右的的鸡发病较多,症状也较为明显。病鸡群先出现粪白减少,粪便不成形,粪中含有较多的消化不完全的饲料,继而拉稀水泻的增多,进鸡棚后能听到明显的拉水的声音。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烂肉样、烂西红柿样的粪便。鸡群中脚软、瘫痪的鸡增多,尤其十来天的小鸡更为突出,并可见尖叫、奔跑的,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多,死亡的鸡只多为群内相对体型较大、生长较快的鸡。大群采食量上升缓慢,或停滞不前,生长速度下降。
病死鸡多见鸡冠、脚趾颜色变浅,肌肉苍白似半煮熟样,腺胃多松弛肥大,里面积蓄有大量的饲料,肌胃松软,部分病鸡会出现腺胃、肌胃出血的现象。发病前期,肠道肿胀,黏膜增厚,颜色变浅呈苍白色,有一层伪膜,易剥落。小肠中后端还可见未消化的玉米糁等。进一步发展,则肠道黏膜脱落,肠壁变薄,有的甚至成半透明状,从肠浆膜面即能看到肠管内容物。肠内容物多呈蛋清样、鱼肠子样,有的则变为青黑色腥臭的物质。部分鸡只心冠脂肪出血,心肌也见斑状出血,肠道浆膜面较多绿豆至黄豆大的出血斑,肠道淋巴滤泡也见出血,胸腺多肿胀色深,有点状出血。
经过调查分析,本病的发生多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 鸡群内环境。鸡群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氨气味较重的鸡舍,本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多是因为环境不良,鸡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抗病力低下所致。
(2) 球虫的感染。球虫尤其是小肠球虫是引起肠炎过料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球虫寄生于肠道黏膜,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所分泌的有害物质也会进一步刺激肠道黏膜,致使黏膜肿胀、出血、脱落,并且影响肠道内PH值的平衡,使营养吸收障碍,引发消化不良、拉细过料。
(3) 细菌性因素。梭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肠道黏膜发炎,肿胀、出血、坏死等。
(4) 腺胃炎。有腺胃炎发生的鸡群,腺胃肿胀、出血,腺体分泌功能紊乱,导致肠道消化能力减弱,消化不良,进而形成肠炎腹泻。
(5) 病毒性疾病的影响。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使鸡群长期受到病毒的侵袭,形成非典型化的感染,免疫力下降,造成本病用药无效或停药后反复的状况。
因为引发本病的原因较多,治疗时要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首先是改善鸡舍内的环境,增加通风量,降低湿度。在确保温度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鸡群密度。其次是使用增强免疫力、杀灭病毒、球虫、细菌等药物。 多由饲喂方式造成的,在前期自由采食的居多,改变饲喂方式,增加健胃消食的药物会有效果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