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耐药性的方法
加强辅助疗法 适时采用辅助疗法,如加强饲养管理,净化、消毒圈舍等,在防治畜禽传染病中,合理使用消毒药很重要,针对不同的消毒物体,应选择理想的消毒药物,理想的消毒药应具有杀菌性能好、作用迅速、对人畜无损害、性质稳定、可溶于水、无易燃性和爆炸性、价格低廉的特点。同时配合使用祛痰、利尿、健胃药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疗效。
准确对症下药 有些养殖户不论药物是否对症,畜禽一发病,拿来就用,若发现疾病没有好转,则认为此药疗效不好,赶快换用另一种药物。结果造成用药成本过大,甚至造成治疗的耐药性。
准确用药,一定要搞清病因,及时确诊,选用高敏、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应根据病情变化,辨因施治,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更换治疗措施。
保证用药疗程 用药疗程应根据畜禽疾病的类别、病情的具体情况而定,疗程一定要充足。
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或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一般3-5天为一个疗程,在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用药1-2天,以求彻底治愈。
要严格按照合理的疗程用药,不要初见疗效就过早停药,避免疾病复发后又后续用药。
合理联合用药 某些细菌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已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等疾病,可合理采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也可轮换用药。
例如,各种磺胺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但与其他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与抗菌增效剂联合应用则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在联合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科学使用抗菌药 正确而科学地选用抗菌药物是避免产生耐药性的重要保证。
多数抗菌药物仅仅对有限范围的致病微生物有效,而对病毒和真菌无效,因而病毒性疾病和真菌感染的疾病,不宜选用抗菌药。
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分期分批地交替使用;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在病情较轻、病因不明时最好不用;要严格控制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且尽量减少用药时间,尽可能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药量由大变小 当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时,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以葡萄球菌较为多见,其次是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
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首次用药剂量要加倍使用,并在疗程内坚持由大变小、持续使用常规用量。
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 对严重感染、急性病例及一些出现全身症状反应的疾病宜采用注射给药;
对一般感染、消化道感染和体内寄生虫等疾病宜采用口服给药;
对严重消化道感染和中毒等疾病则应注射和内服并用;
外伤等疾病应采用局部用药;
乳腺炎、子宫内膜炎、阴囊炎可采用局部注入法;
内伤筋骨等疾病则可采用封闭疗法进行治疗。
手术和药物相结合冶疗 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选用一些民间单方、偏方调节和纠正畜禽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从而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发挥最大的疗效。
对某些疾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直接采用手术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
大胆使用新兽药 患病畜禽一旦产生耐药性或久治不愈、反复发生的疾病,应考虑放弃原先的治疗方法,大胆选用从未使用过的药物或临床使用相对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减少应激因素 患病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骤变(过冷过热)、湿度过大、光照过强、通风不良、转群、捕捉、惊吓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严重紊乱,使机体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耐药性就会随之产生。
因此,采取优化措施,减少应激因素,为患病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保健环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冶疗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