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28|回复: 18
收起左侧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中药的性能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

发表于 2009-6-11 13: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节录《中兽医基础与临床》汪德刚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经汪德刚 教授允许同意上载本文,本人吴昆泰医师鼓励各位学习同道购买原版书
中药的性能,是指其与疗效有关的性味和效能。研究中药物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正固本,恢复或重建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不同中药各自所具有的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治病,即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盛衰。把中药治病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统称为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药性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中药的作用。熟悉和掌握中药性能,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神农本草经•序例》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即指出药有四气和五味,表示中药的药性和药味两方面。它对认识各种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一)四气  药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自古称之为四气,也称四性。其中寒凉与温热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寒与凉,温与热则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此外,尚有一些药物的药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缓,称为平性。实际上,它们或多或少偏于温性,或偏于凉性,属微凉或微温,并未越出四气范围,习惯上仍称四气。
药性的寒、凉、温、热,是古人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对于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的归纳,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凡是能够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证候的药物,便认为是温性或热性。一般说来,寒性和凉性的中药属阴,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等作用,如石膏、薄荷等;温性和热性的中药属阳,具有温里、祛寒、通络、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如干姜、肉桂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兽医的治病常法,也是临床用药的原则。至于寒热夹杂的病证,则可将与病情相适应的热性药与寒性药适当配伍应用。
(二)五味  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药味,称为五味。有些中药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前人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即不同味道的药物对疾病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总结出了五味的用药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中药五味的作用简要地归纳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3: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后世医家又进一步发展为「辛能散行、甘能缓补、酸能收涩、苦能燥泻、咸能软下」。

辛味  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用于治疗表证的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补气的党参、补血的熟地,缓和拘急疼痛或调和药性的甘草、大枣等,皆有甘味。

淡味  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

酸味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味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

酸味药的作用与涩味药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苦味  有泄降、燥湿、坚阴的作用。如大黄通泄,适用于热结便秘;杏仁降泄,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栀子清泄,适用于三焦热盛等证。燥湿则多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之不同,温性苦味药如苍朮,适用于寒湿;寒性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湿热。黄柏、知母坚阴,多用于肾阴虚亏、相火亢盛,具有泻火存阴的作用。

咸味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等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痰核、瘰疬、痞块等证。如泻下通便的芒硝,软坚散结的昆布、海藻等都有咸味。

药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由口尝而知。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后来由于将中药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药味来解释和归纳中药的作用,便逐渐地根据药物的作用确定其味。如凡有发表作用的中药,便认为有辛味;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便认为有甘味等等。由此就出现了本草所载中药的味,与实际味道不符合的情况。例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参味咸等,均与口尝不符。所以药物的味,已不能完全以舌感辨别,它已包括了药物作用的含义。

五味也可归属于阴和阳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涩)、苦、咸味属阴,具体列表如下。

9-1  五味属性和作用





  

药物举例





收敛、固涩

乌梅、诃子等



清热、燥湿、泄降

黄连、黄柏等



泻下、软坚

芒硝、海藻等





发散、行气、行血

防风、桂枝等



缓和、滋补

党参、甘草等



利尿

茯苓、猪苓等

(三)四气和五味的相互关系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标志,也是论
述药性的主要依据。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一般说来,药物的气味相同,则常具有类似的作用;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如同一温性,有麻黄的辛温发汗,大枣的甘温补脾;杏仁的苦温降气,乌梅的酸温收敛,蛤蚧的咸温补肾;同一辛味,有薄荷的辛凉解表,石膏的辛寒除热,砂仁的辛温行气,附子的辛热助阳。尚有一药数味者,其作用范围也相对较广,如当归辛甘温,可以补血活血,行气散寒;天冬甘苦大寒,既能补阴,又能清火。所以,不能把性和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某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与浮、降与沉的趋向类似,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别,故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称。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有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未解)等病势趋向的不同,以及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等病位的差异。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归于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属阴,有潜阳、息风、降逆、止吐、清热、渗湿、利尿、泻下、止咳、平喘等功效。此外,个别药物还存在着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用药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寒表证,当用麻黄、桂枝等升浮药来解表散寒;在下在里者,用药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秘之里实证,当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下攻里。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火上炎引起的两目红肿,羞明流泪,应选用石决明、龙胆等沉降药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或子宫脱垂,当用黄芪、升麻等升浮药来益气升阳。一般说来,治病用药不得违反这一规律。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有四气五味、质地轻重、炮制和配伍等。

1.升降浮沉与药物四气五味的关系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便是对四气五味的升降浮沉所作的概括性归纳,只是此处的「无」应理解为「大多数不」。也就是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多数为升浮药;味属酸、涩、苦、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多数为沉降药。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说来,花、叶及质地轻松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菊花、薄荷、升麻等;子、实、矿石及质地重坠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等。不过也有例外的,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牛蒡子独升」。

3.药物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药性的升降浮沉,每随炮制或配伍转化。如李时珍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3: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就炮制而言,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制能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以药物配伍来说,如少量升浮药物在大队的沉降药物中,便随之下降;少量沉降药物在大队的升浮药物中也能随之上升。还有少数药物可以引导其它药物上升或下降,如张元素说:「桔梗为舟楫之剂,能载药上浮」;朱丹溪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故李时珍曰:「升降在物,亦可在人」。也就是说,药物的升降浮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临床运用中药这一性能时,除掌握一般原则外,还要知道影响升降浮沉变化的因素,才能针对病情很好地选用中药。

三、归经
归经,指中药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作用,然有黄连偏于清心热,黄芩偏于清肺热,龙胆偏于清肝热等不同,各有所专。再如,同是补药,也有党参补脾,蛤蚧补肺,杜仲补肾等的区别。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行系统归纳,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中药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根据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畜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畜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证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脏腑,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所属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所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经病变,每见咳嗽、喘气等证,心经病变,每见心悸、神昏等证,脾经病变,每见食滞、泄泻等证。在临床上,将药物的疗效与病因病机以及脏腑、经络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明药物和归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桔梗、杏仁能治咳嗽、喘气,则归肺经,朱砂能安神,则归心经,麦芽能消食,则归脾、胃经等。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理论,具体指出了药效之所在,它是从客观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至于一药有归数经者,即是其对数经的病变都能发挥作用。如杏仁归肺与大肠经,它既能平喘止咳,又能润肠通便;石膏归肺与胃经,能清肺火和胃火。

但是,在应用中药的时候,如果只掌握其归经,而忽略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那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有寒、热、虚、实以及上逆、下陷等不同;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也有温、清、补、泻以及上升、下降的区别。因此,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入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分地应用。譬如,同归肺经的中药,黄芩清肺热,干姜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葶苈子泻肺实。在其它脏腑经络方面,亦是如此。

中药归经理论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根据动物脏腑经络的病变「按经选药」,如肺热咳喘,应选用入肺经的黄芩、桑白皮;胃热,宜选用入胃经的石膏、黄连;肝热或肝火,当选用入肝经的龙胆、夏枯草;心火亢盛,应选用入心经的黄连、连翘。二是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规律选择用药,即选用入它经的药物配合治疗。如肺气虚而见脾虚者,在选择入肺经的药物的同时,选择入脾经的补脾药物以补脾益肺(培土生金),使肺有所养而逐渐恢复;又如肝阳上亢而见肾水不足者,在选用入肝经药物的同时,选择入肾经滋补肾阴的药物以滋肾养肝(滋水涵木),使肝有所涵而虚阳自潜。总之,既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药性能,又要熟悉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四、毒性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物畜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不同,前者对动物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后者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产生毒性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何谓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然自古至今,毒的含义有所不同。

其一认为,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如《周礼·天官》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景岳全书》云:「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其二认为,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类经》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其三认为,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加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除上述三方面含义外,毒还指中药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学中所说的毒,一般仅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在本草书籍中,常标明药物「小毒」、「有毒」、「大毒」、「剧毒」或「无毒」,这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无毒  指所标示的药物服用后一般无副作用,使用安全。

小毒  指所标示的药物使用较安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有毒、大毒  指所标示药物容易使人畜中毒,用时必须谨慎。

剧毒  指所标示的药物毒性强烈,临床上多供外用,或极小量入丸散内服,并要严格掌握炮制、剂量、服法、宜忌等。

毒性反应是临床用药时应当尽量避免的。由于毒性反应的产生与中药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动物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发生。

有毒中药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其可以利用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3: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自古至今,人们在利用某些有毒中药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瘿瘤、癌肿、症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古代文献中有关中药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本经》认为丹砂无毒,且列于上品药之首;《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等。我们既要借鉴古代的用药经验,亦应借鉴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毒性等,虽然在指导临床用药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时,既要重视前人的经验,又要结合现代科学进行研究,加以总结和提高。
第四节  配伍禁忌
一、配伍
动物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往往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所以在治疗时,就必须适当选用多种药物配合起来应用,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配伍就是根据动物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兽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味配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配伍效应。这种效应有的对动物体有益,有的则有害。根据传统的中药配伍理论,将其归纳为七种,称为药性「七情」。具体内容如下。
(一)单行  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嗽,独用蒲公英治疗疮黄肿毒等。
(二)相须  就是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大黄与芒硝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三)相使  就是将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要药物的功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应用,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应用,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作用。
(四)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所以说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六)相恶  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黄芩能降低生姜的温性;莱菔子能削弱人参(或党参)的补气功能,所以说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七)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
表9-2 「七情」归类
单行     单方不用辅(从所含成分看也不外乎协同和拮抗)相须:同类不可离(疗效协同)
协同      相使:我之佐使(辅佐配合)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销疗效)
拮抗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9-2 「七情」归类

单行     单方不用辅(从所含成分看也不外乎协同和拮抗)相须:同类不可离(疗效协同)

协同      相使:我之佐使(辅佐配合)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销疗效)

拮抗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此进行过精辟的概括:「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制宜,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实际上,上述七情归纳起来不外协同和拮抗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之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药物的配伍关系,用药时需要加以注意,其中相须、相使是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在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相畏、相杀是有些药物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恶就是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或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是一些本来无毒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二、禁忌
在临证用药处方时,为了安全起见,有些药物或配伍关系应当慎用或禁止使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人积累了许多有关配伍禁忌的经验,主要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
(一)十八反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配伍应用可能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的药物有十八种,故名「十八反」。即: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元亨疗马集》中有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逐目从头说与君。人参芍药与沙参,细辛玄参及紫参,苦参丹参并前药,一见藜芦便杀人;白及白蔹并半夏,瓜蒌贝母五般真,莫见乌头怕乌啄,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若还吐逆及翻肠,寻常犯之都不好。蜜蜡莫与葱相睹,石决明休见云母,藜芦莫使酒来浸,人若犯之都是死。」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更便于诵读记忆。
(二)十九畏  历来认为相畏的药物有十九种,配合在一起应用时,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或降低另一药物的功效,习惯上称为「十九畏」。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荆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元亨疗马集》十九畏歌云:「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煨要精微」。
上述十八反及十九畏,一般均作为处方用药的配伍禁忌。据研究,当甘草与甘遂合用时,是否有毒与二者的用量配比有关。甘草的用量若与甘遂相等或大于甘遂,则毒性较大。细辛和藜芦配伍,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而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则未见明显毒性增强。在古今方剂中,也有一些应用十八反或十九畏的例子。但一般说来,在临证处方时,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还是应该在方剂中避免配伍相反及相畏的药物,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三)妊娠禁忌  动物妊娠期间,为了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和母畜的健康,应当禁用或慎用具有堕胎作用或对胎儿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属于禁用的多为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的药物,如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虻虫、水蛭、蜈蚣、麝香等。属于慎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等方面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牛膝、丹皮、附子、乌头、干姜、肉桂、瞿麦、芒硝、天南星等。禁用的药物一般不可配入处方,慎用的药物有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谨慎应用。《元亨疗马集》中载有妊娠禁忌歌:「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可供参考。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BZYW监察大使

走快乐养鸡之路

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

优秀版主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常驻居民奖热心助人勋章

来自
内蒙古
发表于 2009-6-11 19: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
楼主辛苦了,这些是学习中兽医必备的基础理论,想学中兽医的一定要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发表于 2009-6-11 22: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山西省 晋中市 平遥县
发表于 2009-6-11 23: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晋中
辛苦啦,
对于不懂的人应该一点一点讲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

来自
石家庄
发表于 2009-6-20 16: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最近正学习中医理论,幸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烟台
发表于 2009-6-22 16: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嘻嘻谢谢昂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聊城
发表于 2009-7-10 16: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辛苦楼主,希望多弄些基础文章以供大家共同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
发表于 2009-7-13 09: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菏泽
谢谢楼主与大家分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社区居民

来自
江苏徐州
发表于 2009-7-18 15: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最近在学习中医理论,希望多发表中医文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09-7-19 20: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主辛苦了,这些是学习中兽医必备的,一定要看看。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初中生

Rank: 3Rank: 3

来自
四川泸州
发表于 2009-7-26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
这些理论基础中医和中兽医上是一样的,初学者一定要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初中生

Rank: 3Rank: 3

来自
河南漯河
发表于 2009-8-14 18: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谢谢了,这真是初学者的良师!养殖户的益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4-3-29 23:46 , Processed in 0.139268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