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鸡病专业网论坛 返回首页

我是学者的个人空间 https://bbs.jbzyw.com/?14170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闲话养鸡--肉鸡生产中的细节问题

已有 247 次阅读2013-5-1 21:36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说些什么呢,就谈谈养鸡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小问题吧。
   首先应把鸡舍准备好,维修屋顶,填补鼠洞。架养的铺设网架,地养的准备好垫料。夏天提前一天升温,冬天提前两天升温,鸡苗进舍前室温要达到35-37度。

    头一周一定要光线强一些,多放1/3的饮水器和饲料桶,这样能最大限度给鸡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饮水位和采食位,大大提高鸡子的整齐度和育成率。

    进鸡头一周尽量给鸡提供温度适宜的饮水,最好是温开水,如果条件达不到,最起码温度要适宜,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试温,不烫不凉正好。雏鸡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不要直接饮凉水,那样会引起拉稀,降低鸡体抵抗力,也会给以后的管理带来麻烦。

    饮水中加入适量的多维葡萄糖和黄芪多糖,连用5-7天。投药以防白痢、大肠杆菌病为主,成分可以是头孢类、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大家可以酌情选择一样,重要的是用法和用量。

       10日龄以前的雏鸡,肝肾功能还不健全,所以请大家注意一定不要集中用药,用量一定按说明计算好了,差不多就行,不可过大,以免中毒。

    关于疫苗防疫的问题,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想大家一定也很关心。很多朋友跟我提起进鸡当天首免新城疫的问题,我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本想试试的,但咨询了有关人士,思之再三,还是决定放弃了。原因如下,大家看我说的有无道理。

    第一,雏鸡经过长途贩运,已经相当饥渴,再滴鼻、点眼又得占用数个小时,而且防疫后还得控水一段时间,势必会造成鸡子严重脱水,对鸡体的伤害也是不容小觑的,很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长势。

    第二,每次防疫都会降低鸡体的抵抗力,如果遇上好鸡苗或许不会有什么意外情况,但如果鸡苗本来就很弱,再赶上鸡舍中有残存的病毒,此时就会乘虚而入,引发大的麻烦。

    所以我不敢说这个程序不好,但一定要慎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千万不要照本宣科,顺着一条路跑到黑啊。

    进鸡后7-8天,新城疫和传支首免,这次防疫尤为重要,疫苗选择很关键,大家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尽量选用两种都防的二联苗,含传支491系的那种,有条件的可选用进口苗。剂量在1.5倍左右。

   防疫途径也很关键。活苗最佳途径是滴鼻点眼,有人图省劲,直接饮水免疫或者只点眼不滴鼻都是不科学的。 我的方法是麻烦点,但效果看得见啊。
    首次免疫还必须结合注射油苗。油苗选择应该选用新城疫单苗,不要用含防流感、传支成分的二联、三联苗,不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还增加了成本。 剂量方面,过去老观念每只打0.3ml,我也一直这么执行,开始效果还行,后来就不理想了,一直找不到原因,得打0.5ml才行,我遵照执行,效果真的不同凡响。

     7-8天防疫后要注意防治呼吸道疾病。一定要用好一点的呼吸道药,集中饮用,全天量4-5小时饮完。 过去考虑怕影响防疫效果的原因,防疫后要隔开24小时才上药,现在看来要改变一下观念了,时间晚了呼吸道就起来了,一定要随着投药,而且量一定要达到,这是和支原体抢时间啊,一切都要与时俱进啊! 同时大肠杆病也是不容小觑的,要随着投第二轮大肠杆菌药,一旦起来损失就大了。一定要选用好一点的抗大杆药品,按说明计算好用量,全天量集中4-5小时用完。

饮水量的计算:鸡的天数×只数×0.016。

      10天开始投第一轮抗球虫药,不敢含糊,球虫病一旦起来会产生免疫抑制,会影响到以后的防疫,而且也会使后期的生长受阻,一个生长周期要用2-3轮抗球虫药,但一定要记住,磺胺药要放到最后,用了磺胺药再用别的成分的效果就不好了。
     14天防法氏囊病,疫苗选择很关键,很多人选用进口苗,其实也不一定合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这次选用的是瑞普的法必妥,用量1.5倍。     防疫途径也很关键!我每次都是滴口,每只鸡两滴,虽然麻烦些,但效果很确切啊! 一般人都知道法氏囊苗是通过消化道起作用的,所以做苗后要着重投治肠道的药,这一点没错,我也很注重这方面。另外,做过法氏囊苗后最容易起呼吸道,这时的呼吸道病和7天防疫后的大不相同了,已不是简单的支原体,而是支原体和病毒的混合感染了。 具体药物可以是一样抗病毒的加一样治呼吸道的就可以,联合使用,而且量一定要达到。
   关于21天是否防新城疫的问题,一直有很大争议,要推迟到25天进行。
    至于二免用啥途径的问题也值得商榷,一般人都是嫌麻烦多采取饮水的方式,但我在这里格外和大家提倡的是滴鼻、点眼。
倍数可以比一免稍大一点。 一免是1.5,二免则可以是二倍或更多一点,但最多不要超过3倍。 我曾不止一次和一些朋友提起这事,他们颇不以为然,然而我却坚持说,虽然麻烦点,但是效果看得见。
     一定要注意有无过料的情况,如果有,就要注意了,如果不引起重视的话会吃大亏的,人们往往在卖鸡后会有这样的疑问,吃了这么多料,怎么没卖这么多鸡呢,原因就在这。 所以后期的管理,治肠炎、抗病毒的药不可忽视,可以交替进行,必要时联合用药。
    说完防疫和用药,再谈谈日常管理问题。
养鸡界有句俗话,三分用药七分管理。这话没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注意细节问题,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只有把所有细节真正做细,落到实处,我们的养鸡事业才能顺风顺水,得心应手。
先说说保温和通风。
大家都知道,这俩是一对矛盾问题,处理不好,要出大麻烦的。
人们往往对保温重视有加,而对通风关注不够。就连初始养鸡的人也知道,肉鸡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可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书本上说的温度数值固然重要,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温度的恒定更是重中之重。昼夜温差不要超过1-2度,超过2-3度,鸡群就要出问题了,感冒还是轻的,就怕呼吸道、病毒病全上来了。  
大家都知道,肉鸡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温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有一个逐渐脱温的问题了。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脱温远比升温困难得多,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要逐渐递减,和缓进行。千万不要大起大落。进鸡时33-35度,3天降1度,直到21度完全脱温。  
提到通风,就离不开湿度问题,肉鸡生长过程中需要多大的湿度才合适呢,这个在书本上都有详细的数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里不在赘述。
教给大家一个最实用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进入鸡舍后,如果觉得鼻子发干,不舒服,就是湿度过小,要给鸡舍加湿。具体做法可以在煤炉上防水盆,也可以往墙壁和地面上喷水,注意要适度,不要对着鸡喷。
前期需要湿度大些,后期则需要除湿。注意勤添垫料,保持地面相对干燥。
下面着重谈通风。
一般的通风措施在有关专业书籍中多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我着重说几个细节问题。
冬季寒冷季节采用双层塑料布封窗,通风时里层塑料布敞上面,外层塑料布敞下面,舍外新鲜空气呈s形进入,不会对鸡形成直吹。另外煤炉一定安放烟囱,防止倒烟引起煤气中毒。春秋两季气温多变,忽冷忽热,风向时有变化,要注意敞背风面的窗户,关迎风面的窗户,密切关注风向的变化,不可麻痹大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还有一个抗应激训练的问题,如果你的鸡一直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逆境的锻炼,一旦遇上意外情况,你就会蒙受莫大的损失。 一个是异常响声的训练。我记得一个卖兽药的朋友交给一个方法,他叫我一手拿着破盆子,一手拿着木棒在鸡舍内边敲边走,反复多次,连敲数天。我当时觉得特别可笑,但还是照着做了,的确有一定的效果。
       我再教给大家一个不可笑的方法。就是双手击掌,同时嘴里发些怪异的声音。唉,这个方法不可笑,但是费手啊。我练了几天,手都拍疼了。
还有一个停电训练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黑暗的经历,一旦停电,鸡群就会炸群、上垛,如不及时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
具体做法:不是晚开灯,而是亮一会,突然关掉。少时再开…再关…再开…再关…如此反复,开始开的时间长些,关的时间短些,逐渐延长关灯时间。这样开始时鸡群会有些躁动,习惯了就好了。
最后再说说夏季炎热季节的防暑降温问题。
有朋友开玩笑说热时候不喂就是了,可是你知道吗,这个季节的价格往往很好,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暴利时候。
这个时候的鸡也是一年中肉鸡发病较轻的时候之一,唯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高温问题不好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想尽一切方法防暑降温。下面简单谈几点。
有条件的最好安装风机湿帘,这个东西降温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往往被人们忽视,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要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失。 大家都知道,开启风机湿帘时必须密闭门窗,让空气经过湿帘进入舍内,从风机一端排出,这就是所谓的机械纵向通风。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万一停电怎么办?坐等来电吗?时间短了还行,时间久了怎么办,如果几个小时甚至半天一天不来电,你的损失就大了。所以我说,有风机湿帘必须配备发电机,而且必须事先安装调试好了,拿过来就能用才行,现按是来不及的。
     下面再说说没条件的简易鸡舍的防暑降温问题。舍内铺设水龙带,要尽量多绕几圈,两头抬高,从一头灌注地下水,经过鸡舍从另一端排出,源源不断把热量带走。 这里有个小问题,就是龙带别漏水,一旦漏水舍内就成泥潭了。
   谁有好的经验和建议,望不吝赐教。共同交流共同提高吧。 谢谢大家!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4-6-3 21:35 , Processed in 0.052250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